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31627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XX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奋力创新,积极启动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常州建设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XX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一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1 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现代化内涵,修订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完善并积

2、极启动实施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规划。2 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制订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技术指南,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暨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新增中小学校园网 120 个(使全市达到 233 个);完成常州教育网站新一轮改版,每月点击数超过30 万,累计访问量超过800 万人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700g; 100学校实现“校校通”,全市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都普及了信息教育技术;大力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举办网络应用培训班,启动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 2.4 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以计算机和网

3、络操作技能为重点内容的培训考核,占全市教师人数的88。3 规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为适应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XX 2020 年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对物资学校、旅游学校、三职高等3 所职业类学校进行优化整合,会同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4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体改造、花园中学多功能教学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正衡初中学生公寓、三中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综合楼、刘国钧职教中学图书馆扩建、聋哑学校整体改造

4、以及6 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工程按时竣工。5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 90 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 批、计 80 余人来访;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 8 所(使全市达到 36 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 110 余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 个(使全市达到 7 个);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稳步推进赴境外办学项目。正式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书,在互派专家、校际交流、高层论坛、教育研究、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实施两地教育合作项目,共同促进双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6 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

5、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和“要择校、找民办”政策,严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数量,“小升初”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中招工作继续实施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各初中校的做法,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扩大高中统招比例,择校实行“三限”政策(限钱数、人数、分数);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专门举办中职招生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尽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适合的学校,保证了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校、热点与非热点等各级各类学校各得其所,共同发展。继续实施“金边工程”,重点扶持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全面启动实施“蓝天计划”,

6、出台“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管理办法”,在积极鼓励公办学校尽力吸纳的同时,创办蓝天实验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等流动儿童少年专门学校,规范各类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行为,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全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2495 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81 万元,市区各级各类学校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 254 万元,同时构建快捷透明的爱心通道和帮困助学体系,确保在常州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7 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 5 所(使全市达37 所)、省级实验小学 8 所(使全市达54所)、省级示范初中 10 所(使全市

7、达44 所);全面开展星级高中转评工作,100%的省重点高中顺利转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XX年,在高考模式改革的情况下,我市再次取得佳绩:万人进线率为万分之十九,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56%,其中市区高达70,名列全省前茅;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例为万分之四十八,位居全省第一,超省平均一倍。8 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

8、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大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新创省级示范专业 16 个,市级示范专业(含中专校) 18 个,市区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8%,一次就业率达96%; 1563 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达44%,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35,名列全省前茅。9 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在多年蓄势的基础上,将常州师专(筹)实质性并入常州工学院,为建设综合性地方大学“常州大学”打下重要基础;“常州大学城”建设顺利推进,一期工程全部竣工, 6 所高校 1.8 万名学生按计划入驻;远程教育站点和高等学历函授站点不断增加,新通过远程教育站点7 个(使全市达到 18 个)、函授站点

9、8 个(使全市达44 个)。10 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常州市民学习信息中心”揭牌成立,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有序推进;组织承办省“普通话推广周”开幕式及系列活动;开展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评估,评选省百家信得过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150 多件社会力量办学成果作品参加省展;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各类培训人数达52 万人次。全年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4 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6 万人次;非学历考试人数大幅上升,英语等级考试增幅达50,计算机等级考试增幅达69;完成市新三学外语考核3000 多人次、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 5000 多人次、普通话培训

10、测试1.37 万人次。三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11 坚持“德育为首”,拓宽德育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各校以节日系列教育为主线、以养成体验教育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次召开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通过了“加强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编发传统美德乡土教材,弘扬爱家乡、重传统的精神风尚;召开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下发常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并对学校“四五”普法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举行禁毒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倡导文明生活、健康生活;举办“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并与“中国少年雏

11、鹰行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组织“成才不忘养育恩,青春热血献真情”无偿献血活动, 637 名高三毕业生捐献13 万毫升血液;开展“弘扬秋白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网上征文评比活动、“携手共创城乡文明”结对活动、“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环保常州”活动、第六届“心手相连,汉藏同胞共迎新年”活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和“助残日”等活动,大力强化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渗透,使德育工作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和生活化。全年评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 76 所。12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制定并启动实施“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在接受省

12、厅课改实施情况调研和评估获得好评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课改情况调研,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新课程推进现场会,认真分析课改现状,定位课改进程,交换课改心得,总结课改经验;开展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活动,组织承办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进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比交流,着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活动,着力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同时积极为XX 年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一年来的课改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意识得到增强,校本课程逐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推进,教师

13、教学理念和行为明显转变,学生主体地位初步确立,评价方式得以创新,学校开放度不断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受到进一步重视和开发。13 实施课题带动,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我们对省、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进行滚动评审,组织国家级课题、省级招标课题 7 个赴省参加中期评估,举办国家级重点课题课外文体活动研究工作汇报会, 15 个省级“九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建立学科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和多学科、跨学科的协调教研组,组建校际学科合作交流小组,广泛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全面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开展。14 倡导全面发展,大力加强特色教育。开

14、设学校体育教育论坛,举办第18 届“育苗杯”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 12 届市运会中小学乒乓球赛、健美操、田径比赛、第 5 届重点中学篮球赛和“职教新苑杯”重点职业高中女子排球赛,组织 2.2 万余名师生观摩全国残运会;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发挥创造性的勇气和精神;会同市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评选“职教英才” 30 名,为广大职校生树立成才创业的榜样;举行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在常高校“团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展”、“科学与艺术作品展”;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85.5 , 2所学校获国家绿色学校称号, 26所学校获得省“绿色学校”称号,

15、45 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四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倾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15 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系统。不断浓厚学习氛围,明确学习重点,更新学习内容,用学习找不足,以学习促进步。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干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采取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广泛开展“学习日”活动、“新三学”及推广普通话、读书活动等;组织 3000 多名教工参加省职工十六大知识竞赛;认真组织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总结、表彰活动;举办教育系统才艺展示观摩活动暨建设学习型系统推进会;开展“学习型家庭”成果展示和评比表彰活动,真正让学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在需求。16 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充分整合师培中心、教研室、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单位培训资源,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全年举办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学科培训等109 个市级培训班,约 1.8 万学时,受训人数 1.7 万名;各类教师合格学历分别达到:高中90.82%、初中96.24%(本科以上44.74%)、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