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30920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导学案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过秦论导学案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过秦论导学案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过秦论导学案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过秦论导学案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导学案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导学案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高一导学案 编制:王欣民 审核:高一语文组 使用时间20120529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过 秦 论导 学 案导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领悟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

2、达意方面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引导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课 前 预 习 案(第一课时,落实各种文言现象,疏通大意)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文学家。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

3、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新书等文章脍炙人口。2.【写作背景及导学补充】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俗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

4、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 标题过秦论,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 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 ”,是秦国

5、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合纵”。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废先王之道”指秦废除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3.【聚沙成塔】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墨翟() 谪戍() 絜大()B瓮牖()棘矜()锋镝()C召滑() 鞭笞() 藩篱()D蒙恬(tin) 隳城()逡巡()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揭杆为旗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威振四海C.鉏櫌棘矜 摄足行伍 囊括四海D.开关延敌 崛起阡佰 流血漂橹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

6、字。(1)合从缔交(通) (2)约从离衡(通)(3)倔起阡陌之中(通)(4)赢粮而景从(通) (5)百有余年(通) 4 下列字有一词多义现象,请你补写空白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损失,丢掉)吞二周而亡诸侯(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军队)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5下列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7、(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河边;今,一般江河)B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山东省)C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D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以? (被动句)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省略句)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宾语前置句)7. 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

8、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4. 我的收获及疑问 【自主学习指导】1.作者人生的主要经历和历史背景与其作品的主旨密切相关。2.“知人论世”是理解古文的途径之一。思考作者的经历与时代背景与本文主旨的联系。3. 对文中涉及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事件的了解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9、。4. 夯实基础,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5.预习要有所获并提出疑问供大家在课堂上研讨。课 堂 探 究 案 一(第二课时,探究文本内容,领悟论证方法,体会语言特点及艺术特色)合作交流,探究剖析1.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强大无比,但一场农民起义就打破了开国者传世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

10、过是什么呢,结果又是什么呢?在我背诵全文后请大家回答这个问题。2.播放课文朗诵音频,生正音并领悟赋的语言特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有感情诵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的感受或体会。3.师生研讨文本,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1)秦之过是什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哪些段落是些秦的进攻,哪些段落是写秦的防守?(3)秦国进攻的时候对手是谁?双方力量如何?结果怎样?(4)秦朝防守的时候对手是谁?力量怎样?斗争结果如何?(5).为论述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式发生变化,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全文论述有什么特点?(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艺术特

11、色)4.质疑解惑:请大家将预习时的学习疑惑提出来,由大家共同研讨,相互解惑。探究指导1. 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是基本要求,听录音使学生对赋的语言特点有直观感受。2. (3)、(4)两个文本探究题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论证方法及艺术特色。3. 培养共同质疑解惑能力。课 堂 探 究 案 二(第三课时,思维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师示范背诵全文,生分组翻译课文原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分组交流,探讨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暴政是秦朝灭亡

12、的唯一原因吗?)(1)提问导入: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即施行的是暴政,秦始皇也是以暴君形象而闻名于史,请同学们想想,中国历史上有千百个帝王,他们中有谁不残暴呢?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康熙、乾隆(不残暴吗?)(2)秦国的敌人有没有施行仁政?请再读课文,找出“战国四公子”(秦国敌对国统治者的代表)的施政策略,你能看出他们实行仁政了吗?(3)按作者的观点,秦朝不施行仁义而亡国,实施仁义就不会灭亡,但施行仁义的六国却灭亡了,而且历史上施行暴政而没有亡国的暴君数不胜数。可见,不施仁义并非秦灭亡的唯一原因。那还有什么重要原因呢?请到课文中去找秦始皇实行了哪些暴政,也可以找文中没有的。【史实补充】“废向往之道”指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奸,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焚百家之言”,焚书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而秦王朝的国家藏书馆中的儒家经典并不在焚烧之例。真正把许多图书典籍焚烧绝迹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进关,杀秦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无数文化典籍与艺术精品付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