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30395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第19讲】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地理教学资料 2019.5课时作业(十九)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2014苏州模拟)读近2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12题。江西(城镇人口比重)安徽(城镇人口比重)1990年20.40%17.84%2000年27.67%27.81%2010年44.06%43.01%1.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A城市高楼林立,环

2、境优美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析:第1题,读表格内容可知,1990年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比安徽省的高,而2000年又低于安徽省的,说明1900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江西省的城市化速度比安徽省的慢。2010年,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比安徽省的高,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江西省的城市化速度比安徽省快。第2题,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是促使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答案:1.D2.B(2014盐城质检)甲、乙图分别是某市城市化过程及该市距市中心地租水平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图甲反映了该城市可能()A出

3、现逆城市化现象 B出现再城市化现象C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D出现大量卫星城4若图乙箭头方向表示数值增加,则图中b地最可能()A位于旧城中心区 B位于远郊地区C位于新兴工业区 D位于城市环形道路沿线解析:第3题,图甲19602010年两条曲线反映该城市城乡过渡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核心区面积变化很小。说明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该城市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是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图示不能反映出大量卫星城的出现。因此选项A、B、D均不正确,正确答案应选C。第4题,图中b地出现地租次高峰,说明该地交通便捷程度较高,应位于城市环形道路沿线。因此选项A、B、C均不正确,正确答案应

4、选D。答案:3.C4.D(2014泰州模拟)下图为中国城市和城市规模增长图,读图完成56题。5图示时期,对中国城市发展判断正确的是()A1996年之前,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小城市B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郊区城市化为主C1996年之前,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D1997年之后,建城区的平均绿化面积在减少6近年来,关于大、小城市孰优孰劣的争论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高B小城市布局分散,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C大城市资金雄厚,环境质量好D大城市产业活动密集,土地利用率高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1997年以后,城市数目没有增加,但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

5、较快,说明平均每个城市面积都增大了,则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郊区城市化。第6题,一般而言,大城市产业密集而土地利用率高,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但环境质量较差;而小城市产业活动较分散,人口较少,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但环境质量较好。答案:5.B6.D(2014章丘模拟)读巴西利亚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指数(综合指数越高,水质越差)的变化趋势图,回答78题。7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用地面积在逐年减少B城市绿地面积在增加C人均城市绿化面积在上升D水质总体趋势是波动下降8巴西利亚市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是()A积极发展房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减小工业用地面积,限制工业的发展C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治

6、理或转移污染企业D完善交通运输网,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解析:第7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长,虽然工业用地比重在下降,但不能确定其用地面积在减小;绿地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所以城市绿地面积增加,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在变化,人均绿地面积不一定增加;水质指数在下降,说明水质在提升。第8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扩大绿地面积,治理或转移污染企业,要适当发展房产业,过度发展反而会导致城市出现交通拥堵和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私家车多了会出现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答案:7.B8.C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回答910题。9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A甲模式不占用城

7、市建成区用地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10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解析: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通过读图,理解高速公路对城区的影响。第9题,从图中看,甲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区穿过势必会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且会给市区环境和景观建设带来更大影响,A项错误,C项正确。而乙模式没有从城区经过,不需要占用城市建

8、成区用地,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较小,B项和D项错误。第10题,在城市化初期,城市规模较小,高速公路建设一般会给城市建设留出空间,会采用乙模式,A项错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已建高速公路可能会被城市包围,出现甲模式这种情形,B项正确,C项错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也可能由于历史的原因会同时存在甲、乙两种模式,D项错误。答案:9.C10.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1112题。1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水泥路面多下水道多绿地多人口多A BC D1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在人行道

9、改造中采用透水砖禁止开采地下水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A BC D解析:第11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12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答案:11.A12.C二、综合题13(2014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由“苏南模式”创造的一批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务工的主要场所,苏南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农民

10、生活质量也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如下图。材料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农民的土地、住房被征用,用来建设工业园区、道路设施等。城市化的过快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1)苏南五市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_;衡量指标是_。(2)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3)根据材料二,简述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答案:(1)南京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市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3)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加重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解决途径: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

11、城市环境。14(2014泰安模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1)根据材料一,五城市都位于_。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_。(2)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_。(3)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_;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_。(4)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解析:第(1)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等地区。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向河流上游迁移。第(2)题,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第(3)题,干旱是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第(4)题,从人口、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答案:(1)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向河流上游(源头、山麓、盆地边缘)迁移(2)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3)干旱水资源(水源)(4)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