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303004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马季最近,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学进行盘点,获得以下共识:一是代际缩短引发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早期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虽然存在观念差异,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仍然趋同,但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二是已经形成“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巨大能量,

2、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三是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通过对网络写作特征与网络作品文本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传统文学相比较,我们还可以对它的现实意义做出如下判断:其一,网络文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二,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和阅读方式产生变革,及其全民参与的形式,对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其三,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具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其四,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

3、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也是新一代作家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做出的自然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同时,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使文学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严重问题,耗散了文学写作的精神价值。从作品内容和写作形式,网络文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十分明显,导致网络创作主体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距离。网络写作给相当一

4、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之源。陈建功认为,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纸媒文学瞠乎其后,这种传播能力将使它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任何轻视或忽视其巨大能量的行为,将造成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失误。 (选自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观念,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习惯。B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形成了精英化互动模式。C网络文学解放了作者的发表权、出版权,但其庸俗化、快餐化倾向也十分明显。D网络文学比纸媒文学更具有超强的传播能

5、力,一定会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2 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产生重要变革。B网络文学全民参与的形式和思想深度被削平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C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比传统文学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D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不关注现实生活,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B网络文学的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读写磨合

6、,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的结果。C网络文学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但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差距。D网络文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但具有发展的原动力、超强的传播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

7、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

8、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B赐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C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全:保全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许之否乎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母程氏亲授以书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6 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 )博通

9、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轼之才,远大器也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A B C D7 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

10、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5分)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9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3分)答: 10“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任选5题)(5分)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_,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 。(韦

11、庄菩萨蛮)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阿房宫赋)_,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柴禾刘亮程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

12、反,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

13、,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