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30176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阐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阐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重要承当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因素之一。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如何逐渐得到改善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改善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朴、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浮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长,浮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浮现了牛耕、曲辕犁等。意义:农具的改善,提高了生产效率

2、,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浮现则标志着中国老式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提示: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此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生产

3、规模小,分工简朴,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互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重要承当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因素之一。第二课生产的发展。课中思考题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承当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乱,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提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

4、,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对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我测评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提示:“公田”是贵族占有的田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即原有村社农民的土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如何逐渐取代井田制的?提示: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5、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予以全面的肯定。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重要形式?提示:战国此前重要是土地国有制,战国后来近年重要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重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提示:租佃制产生于国内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削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签订契约,提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均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增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步,上述因素也增进了国内

6、农业的商品化发展。第三课课中思考题 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如何的变化? 提示: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有关的。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称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朴,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称繁华,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有长足发展,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一种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种郡几年的需求。自我测评1.国内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该题让学生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总结即可。 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因素。 提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

7、移经历了一种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觉得经历了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参见“教材分析”有关内容。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参见“教材分析”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参照资料”的有关条目。第四课课中思考题 1比较多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因素吗? 提示:(教师讲完丝织业、棉纺织业发展状况后,参照文字阅读框所引柳南续笔的史料,提出此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从丝、麻、棉等衣被原料及成品的特点人手,可得出:棉布价廉于丝,质优于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欢迎的衣着衣料和御寒品;二是从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技术改善以及与植棉地区扩大的关系人手,可参看本课“教材分析”有关部分。 2.从生活需要出发,想一想,陶器为

8、什么正好在农业生产浮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出来? 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四个方面分析:新石器时代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不仅发生分工并且各自有了初步发展的状况下浮现的;先民们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定居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泥土的物理、化学特性有了较多的理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有了几十万年用火的经验,理解到火不仅能御寒、驱走野兽、烧烤食物,还能变化物质的性能,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火。 3.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提示: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官府的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生产满足统治阶级享乐需要的奢侈品;专制社会高度

9、集权的体制也有一定影响。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浮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因素:小农经济及农耕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等等。影响:有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但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我测评 1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手工业部门中的重要成就。 提示: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制瓷等2.总结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各自的经营特点。提示:历程: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后来浮现了从征役制向雇募制的进

10、步;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明中叶后来,在许多部门里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经营特点:参见本课“教学过程建议”中的图表。第五课课中思考题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浮现这种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商业繁华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因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想一想,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提示:不同:整洁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

11、坊市界线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期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浮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合(瓦子)等具有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合。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都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都市管理政策的调节。.你觉得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否有合理性?提示:有一定合理性。“重农”即注重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克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运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提示: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了商

12、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向统治阶级提出了如何管理工商业的措施。司马迁在她所生活的时代,在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环境中,体现了自己对商业及有关政策的不同见解,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和商人的地位,这就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觉得与否有道理?提示:材料一觉得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当大力发展农业,并且驱使本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材料二觉得,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觉得商业是“末业”的见解是错误的。材料一的理由是: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如果消费没有节制的话,就会产生匮乏。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

13、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那么社会产品就会很充足,社会自然也会稳定了。材料二的理由是:工商业本来也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合法行业之一,商人只是实现古代圣王的愿望的人,因此工商业也是“本业”。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讨论此问,答案不求唯一。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步期各有利弊?提示:对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应当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利弊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答案不求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就此讨论和发言并对言之有理者予以肯定。自我测评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

14、商业和都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提示:商业发展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商业来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增进了中国都市的发展和繁华,也增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都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商业繁华总是和都市联系在一起。农耕时代的都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始终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大势是相吻合的。其特色之二,就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都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具体内容参见教材)。第六课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

15、因素是什么? 提示:根据教材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般性的体现和因素: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强固,闭关自守,自然经济仍旧占据统治地位。而西方则实现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专制,理性战胜神学,科学战胜蒙昧。最后工业革命将西方带进工业文明时代。更深层次的因素:从中国的状况看,在专制集权统治和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关系得以强化,阻滞社会构造的更新;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化解变革因素,阻碍近代化因素的发展,进而又导致老式农耕文明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此外,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的发展被老式农村牵制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