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30052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狐假虎威战国策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长:做的首领。信:诚实。走:逃跑。然:正确。畏:害怕。1“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的意思是( )A.要求B.请求C.寻找2下面句子中“之”代指的分别是什么?请选择序号填空。它们,代百兽。 它,代老虎。 它,代狐狸。(1)虎求百兽而食之(_) (2)虎以为然,故遂

2、与之行(_)3对“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B.看看百兽见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4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虎不知/兽畏/而走也B.虎不/知兽/畏/而走也5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中“假”的意思是_。想想,这个成语的本意是_。常用来比喻_。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邯郸学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注释:邯郸:地名,战国时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市。于:介词,向。未:未曾,没有。其:代词,他。行:代词,他。直:副词,竟然。匍匐:爬行。

3、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又失其故行矣。故:_(2)直匍匐而归耳。归:_2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选一选,填一填。独具匠心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标新立异生搬硬套独辟蹊径A反义词:邯郸学步(_)(_)(_)B近义词:邯郸学步(_)(_)(_)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邯郸学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3. 课内阅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1将短文补充完整,写在文中的横线上。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_。钟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用一个成语概括)_,他破琴绝弦,从此

4、不再弹琴。后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用“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由此我想到了描写朋友间真挚友情的诗句_,_。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讴(u):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穷:尽,完,这里指学完。谓:认为,以为。之:代词,指代秦青高超的唱歌技巧。遂辞归:于是就(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家遂(su),于是。辞,告辞。弗(f)止:没有劝阻。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衢(q),大路。抚节:打着节拍。遏():阻止。谢:认错,道歉。反

5、:通“返”,返回。1对“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A.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说自己什么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B.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2秦青为薛谭饯行,高歌一曲之后,薛谭是怎么做的?用“”画出相关的句子。3秦青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说明理由。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5. 阅读理解。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讴:唱歌穷:尽,完 遂:于是 辞:告辞 弗

6、止:没有劝阻 郊衢(q):城外大道旁 抚节:打着拍节 遏:阻止 谢:道歉 反:通“返”,返回。1给加点的“于”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薛谭学讴于秦青。(_)(2)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_)A往,去,向 B在 C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D于是2文中表现秦青高超歌唱技艺的语句是:_(找出原句)3从“薛谭乃谢求反。”可以看出薛谭是一个_的人。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一下这个故事,并说说你看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或启示?_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耒:即“耒耜(s)

7、”,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耜用来翻土,耒是耜的把。1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兔走触株古义:(_)今义:(_)而身为宋国笑古义:(_) 今义:(_)2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_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读书五失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1解释:择(_)望(_)懦(_)立(_)功(_)长(_)辄(_)2理解: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_“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_

8、“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_8. 文言文阅读。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薛谭学讴于秦青(_)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_)饯行于郊衢(_)声振林木,响遏行云(_)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_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_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1解释加点字。欲:_。

9、走:_。负:_。 遽:_。2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是_末期秦相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我们学过的寓言_就选自这本书。3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_。4成语“_”就出自这里。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掩”字的成语。_。10. 文言文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将至,思( )而射之。虽与之( ),弗若之矣。为是其( )弗若与?曰:非然也。1在括号里正确地填上课文的内容。2解释加点的字。弈:_惟:_弗:_为:_3学弈选自_,讲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_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的道理。我还想到了一句名言警句_

10、。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吃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売入。或曰:“啖菱须去売。”其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日:“北方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1解释加点字。(1)席上啖菱(_)(2)欲以清热也(_)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北方亦有此物否?_(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_3北人在吃菱中犯了哪些错误?_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12. 文言文阅读。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1解释加点词语。曝书

11、画_谬矣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只断一处)力 在 角 尾 搐 入 两 股 间13. 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注音打上“”。弓缴(zhu jio)为是其智弗若与(y y)?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俱学:_ 非然:_ 为是其智弗若与?:_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x)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昔者:_争:_触:_折:_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