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经典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296051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匆匆经典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匆匆经典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匆匆经典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匆匆经典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匆匆经典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匆匆经典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匆匆经典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词语,全班齐读。2、作者在第一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问题。二、品读句子,感叹时间匆匆1、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2、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有

2、关的句子。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 (2)谁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4)全班齐读。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

3、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板书: 的时候,从 过去)3、这是排比句,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4、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 , 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5、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 在 的时候,从 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四、品读第四自然段1、 作者

4、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板书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五、品悟文法,体会表达之妙1、通过第24自然段的阅读、理解,我们知道作者运

5、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2、教师出示句子,学生一起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雪,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呢?我何曾有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_,被_;如_,被_。3、关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追问,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大家找一找。4、对!一句在文章的开头,一句在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六、总结全文1、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激励: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正如热爱你们的生命一样。七、布置作业1、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2 匆匆 一去不复返? 的时候,从 过去 不能白白

6、走这一遭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时间来去匆匆,要懂得珍惜。4.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时间来去匆匆,要懂得珍惜。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时间:23课时教学过程: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1.

7、自学生字,读熟课文。2. 就自己的感受写简单的批注。3. 收集朱自清资料。4. 收集关于时间的古诗、名言、警句。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展示积累,导入新课。1.师:“时间好似东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这是古人对时间易逝,去而不返发出的感慨。孩子们,你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呢?2.学生交流展示3.当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笔,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匆匆,去追寻那流逝的日子。(板书:匆匆)二、配乐朗诵,创设情境。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从文中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课文。)2.你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感觉?三、检查预习,扫除障碍。1

8、、课件出示生字生词。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旋转 徘徊 蒸融赤裸裸 遮挽 薄雾 痕迹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初步感知,自读交流。1.“匆匆”是什么意思?2.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划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再就你的体会与同桌交流,可以在你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上批注。(生自读交流,师巡视辅导)五、集体交流,品读课文。预设点:(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1.生读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花草树木有再生的时候,但我们的时间不会回头。2.其他同学补充交流。我们过了十岁,

9、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十岁。我们过了今天,再也不会有今天。3.师:是呀,同学们花草树木枯了,有再青的时候;鸟兽虫鱼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是我们过去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此时,你的心情如何?4.生谈感受。5.带着你的体会,再读句子。6.你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7.带着体会,读课文第一自然段。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你来续写这句话。(二)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地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生读句子,交流感

10、受)1.朱自清先生多大时写得这篇文章?你怎么知道的?2.当他感觉到时间去了,毫无踪影,他的感受怎样,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带着感受再读句子)3.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的?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师:孩子们,我们的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去了,怎能不让人伤感?惋惜?4.再读课文。(三)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1.我们的日子怎样去的?续写句子。2.看着时间流逝,看到时间的影子,而无法挽留,你感受如何呢?3.朱自清先生想留住时间,他这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4.体会写法。5.带着你的体会读

11、句子。(四)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1.这是作者对自己的反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他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交流作者资料。(展示朱自清一生为人类留下的宝贵文学财产,展示他惜时如命的事例)3.师:朱自清先生一生中,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4.学完这篇课文,你对时间有什么新的想法?5.再读最后一段。6.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六、回归整体,深化主题。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钟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

12、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去读吧。(教师为孩子配乐)1.生自由读文。2.点生读,如果喜欢哪些句子,就大胆地来展示吧!可以和同学合作读。3.配乐师生合作读课文。七、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春五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从他们的预习入手,从他们的积累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础。检查预习情况,强化学生预习意识,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检查读书情况,及时为学生纠错。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孩子自主学习,交流。生浅浅感受到时间一去不返让孩子在读中走个来回。先读促理解,再读表达感情,真正和作者共鸣。体会作者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仿写排比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加深体会,理解后再读。由文本转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真切的体会和将来的时间观,把学习落到实处。回归全文,品读课文,让感情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