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291693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二、整体感知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填空全文围绕“ ”而展开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三、自读课文,完成以下预习检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2、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如1.解析下列加点的词语。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求,尔何如?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2.说明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3)莫春者,春服既成(4)浴乎沂,风乎舞雩(5)三子者出,曾皙后四、课堂练习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千乘之国shng 端章甫f 乘虚而入chng

3、 不塞不流sB比及三年b 冠者五六人gung 相机行事xing 岁不我与yC夫子哂之shn 风乎舞雩y 吾与点也y 望风披靡mD愿为小相焉xing 喟然叹曰ku 沐猴而冠gung 方枘圆凿ru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非曰能之,愿学焉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A相同,相同 B不同,不同C不同,相同 D相同,不同4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5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曾数目项王7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8下面对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B

5、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C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

6、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10翻译下列各句。(20分,每句5分)千乘之国,摄乎大国

7、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_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_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五、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段

8、,思考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

9、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B、龟玉毁于椟中(从)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偏向一方,指屠户)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官名,丞相)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陈力就列(靠近,趋向,引申为充任)B相夫子(辅佐)C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 D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担忧)3、选出下列四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位尊而无功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吾二者皆不欲也C是谁之过与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则将

10、焉用彼相矣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且在邦域之中矣C夫子欲之 D太后盛气而揖之5、选出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是社稷之臣也 B子路从而后,与丈人C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D四肢不勤,五谷不分6、选出下列句中没有倒装的一项:A无乃而是过与 B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C何以伐为?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附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案】“如”:或者;至于;与“何”组成固定结构,表疑问,怎么样;或者;如果、假如。乎:于,比;在;跟、同;在。2、【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答案】(1)端,古代用整幅的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

11、帽,用布制。在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鼓,弹奏,名词用作动词。希,同“稀”。(3)莫,通“暮”。(4)风,吹风,名词用作动词。(5)后,留在后面,方位名词用作动词。1D(A乘chng,B相xing,C靡m)2A(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3D(“为”均作动词用,治理;“之”均是代词,但前一个意思是“这些事”,后一个意思是“诸侯”。)4C(介词,因为;A动词,用,做;B介词,用;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5B(为什么;A什么;C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什么。)6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7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12、。)8C(曾皙没有用理性的语育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9D(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10能出车千乘的诸侯国,迫近强大的邻国,再加上国外有军队侵犯,国内又有灾荒,我治理之,等到三年后,可以让百姓有武勇精神,而且懂得道理。不敢说我能做这些事,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和诸侯间会晤时,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上礼帽,做个赞礼的人。曾皙鼓瑟正近尾声,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回答道:“我的不同于他们三人的善言。”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做好穿上,成年人五六个,小孩六七人,到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乘凉。10D。孔子、孟子出生相距近二百多年,不可能成为师生。 11B1.B 2.D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