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290709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火漆封的由来与发展2008年8月,全球首届奥林匹克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国家邮政局发行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 邮票一套两枚,其中第1枚“传承北京”(图1) 是以奥博会标志为主图设计的。然而,奥博会标志却是一个以中国元素构成的“祥云火漆章”,同时为了强化应用条件,还在“火漆印”外缘打上齿孔, 并在奥博会开幕纪念小型张(图2 )上“盖” 上祥云火漆印(图 3),以显示奥博标志与邮政 传递的渊源关系。在邮政运行中, 有一种相对特殊的机要信 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与封缄形式,并且在长期的组织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其中火漆章是一种适用于特殊条件下的钤记,主要用于机要信的火漆封口,因此也就有了

2、“火漆封”。回顾与认识机要信函传递的基础条件与演变过程,对于研究邮政发展历程, 增强通信保密意识,运用邮政服务功能和促进现代邮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机要信是古代邮驿传递官方文件的传承和催化平常信函的先导目前,信函种类繁多,最普通的是一般的“平常信函”,俗称“平信”、“平寄”,包括 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等;有紧急时限要求的,现在是“特快专递”,曾称“邮政快件”、“快 信”,最早俗称“鸡毛信”;有显示信函重要程度的,在民间称“挂号信”,在机关单位称“机要信”,也有称“密件”的。然而,在邮政发展史上,最初并没有区分信函种类,而只有官方 组织传递的、惟一的“官方文件”。研究与认识官方文件的信函属

3、性及其演变过程,有助于理解邮驿与邮政的联系与差别,有助于理解邮政运行的发展历程。邮驿春秋记述:“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推断,商朝已有官方的通信活动。周朝在国都附近建有烽火台、峰鼓,用来传递紧急军情。以后 ”逐渐形成以峰火为主的声光通信系统和以步行或乘车为主的邮传系统,为后世邮驿奠定了基础。”邮驿是“古代通信和交通组织的通称”,专司公文传递。秦行书律是我国最早的通信法令,规定“按公文的内件性质分为急字文书和普通文书,公文寄发前,要把竹简包扎好,绳结处用封泥、盖印,以防私拆。” 汉以后邮驿形成较为庞大完备的通信网,属于邮驿法制与组织管理方面的有隋朝的大业律和唐朝的永徽律 。这种律法虽有 详尽的文件管理

4、与传递细则,但只有官方惟一的公文传递,因而也就没有信函类别的界定。然而, 就其传递文件的内容来说, 实质上就是当代的 “机要信函” 。同时,由于律法只有邮驿传递官方文件, 没有也不允邮驿传递类似当今服务百姓的“平常信函” ,因此,被后人称为“官邮” 。古代邮驿传递官方文件,当然不能说官方文件完全没有服务于百姓的含义,但也显示着封建制 度忽视百姓权益的本质特征。其实在严密的邮驿管理条件下,驿站也“偶尔”夹带传送个人信函, 但都是一些官吏权贵私人的权力行为。权贵的“偶尔”行为是现实的需要,当然会运用它的影响力, 极力促进律法的变革。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皇帝令“诏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

5、,将官办邮驿夹带个人信函以“臣僚家书”纳入合法渠道。于是邮驿(官邮)传递有了“文件”和“家 书”两类信函。也就是当代的“机要信”与局部意义上的、即只限于“达官贵人”的“平常信函”。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 14031425 年),允许商贾成立专司私人信函的民信机构,后称“民信局”。民信局私人经营, 寄递信件包裹, 汇兑银钱, 收取寄费和汇费, 成为邮驿传递官方文件的补充形式。 此时,才有惠及百姓的、完全意义上的“平常信函” 。这种传递组织形式,后人称为“民邮” 。“至民 国元年(1912)7月,驿站事务,全由邮局接收”,属于民间经营的民信局,到1934年也全部由民国邮局取代,相继完成“民邮”使命,

6、形成由国家统一营运的邮政事业,也终于完善信函传递体 系。二、封缄形式的演变及其应用条件邮驿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记载了许多邮驿活动及其相应的组织实施形态,同时也形成、丰富 和发展了邮政文化。其中的信函类别与封扎标准,延续至今,但就封缄形式内容与应用条件来说, 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现对几种主要信函封缄形式分析于下:(一)竹简封 :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和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稍宽的长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竹简封是指将策册)卷好用绳子把它捆扎、封泥固封的一种形式。封泥,是指钤有印章的土块,也称“泥封”:是 将绳端或交叉结扎处放入挖有方槽

7、的“检木” ,封以粘土,盖上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二)木牍封 :是木牍信函的封缄形式,是指先在木板上写好文字,再在木板上复盖一块木板, 或另用两块相似木板,称“外木板” ,两面夹住;木板上雕有 3 条线槽,用绳子在线槽上捆扎 3 圈, 穿过一个方孔, 把木板缚牢, 然后在木板外侧封上粘土, 盖上印章, 防止私拆。 如今信封落款的 “缄”, 最初就是指用绳子捆扎木牍的方式。 上述两种信函封缄形式,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时期,但都以“粘土”封口,若以封口材质来 说,应该统称“粘土封” 。晋后,纸帛盛行,简牍封缄逐渐废止,当然,也就不用“粘土封口”了。(三)棉纸封 :是纸帛盛行时期信函封缄的常用

8、形式,普遍用于平常信函与家书。信封由多层 薄纸裱糊成型,形似当代直式信封。棉纸封使用方便,原意是专指信封上下封舌之处,加贴棉纸钤 印封口,以资保护,同时也泛指纸质信封。(四)火漆封: 是用以防范信封被拆的主要封缄形式,特别用于机要信函的保护。 火漆,亦名“封蜡” ,又叫“封口漆” 。以松脂、石蜡、焦油加颜料混合加热制成块条状,一般 呈红色或棕红色,也可按要求制成蓝、白等特殊颜色,遇热则软,面粘,专供瓶口、信件封粘之用。 封粘时,用烛火引燃火漆,于熔成稠状瞬间滴注于需要封粘之处,在将待凝固之前加盖印章,冷却 后留下清晰钤记图案。既美观又能有效地防止私拆。此外,火漆还应用于鸡毛信的鸡毛粘合,以防

9、鸡毛脱落。火漆封是相对于“粘土封”的封缄形式,火漆章是适用于火漆封缄条件的一种钤记,为便于观 察与检验,常以机关单位名称或标志阴文镌制。奥博会标志选择“祥云火漆章” ,就是火漆封条件下 的特定产物。棉纸封随着制纸工艺的发展和纸质的提高,信封由多层改为单层,沿用至今。火漆封明、清时 期官民之间均皆盛行;民国时期沿用于政府机关,民间则较少使用。三、火漆封的辉煌、困扰与消逝 火漆是形成火漆封的基础条件,火漆印是防止火漆封被拆的主要保证。有人说火漆法国人发明于 1626 年;有人说中国人发明,于公元 11 世纪,经由印度传入欧洲,很快就成为欧洲人保守通信 秘密的法宝。 也有人说,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

10、 206公元前 195)用过火漆印, 在香港某拍卖会上, 以四十万港币拍卖成交(维基百科火漆起源)。众说纷纭,有待查证。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 的,火漆封是替代竹简封、本牍封的封缄形式,是相对于“粘土封”的延伸与发展,应当在竹简封 之后使用。 也就是说, 火漆封应该启用于公元二、 三世纪的晋后时期, 显然说法国人发明于 1626 年, 未免过于迟滞了。至于由中国发明经印度传入欧洲,当然可以查证;但是汉刘邦用过火漆印,应该 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在火漆封之前的“粘土封”是同样需要钤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盖在粘土上, 后者钤在火漆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称它“火漆印”也无不可。其实,回顾火漆封的存在形态,

11、关 键还在于认识它在传递机要信函和保护信息权益方面的历史功绩。晋代以来,纸帛盛行,火漆封缄,沿用至今,历史悠久,并且在各类重要文件、贵重物品、文 物出境与文物鉴定保护的应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开办国家邮政,规定信封要有红色条封,用毛笔规矩书写,盖上钤记,贵重的用火漆封口。民国时期虽有变革,但继延 旧制,也广泛用于政府机要文件。法国人用火漆加封,以火漆颜色区分内容,红漆为官方文件,棕 漆为赴宴请柬,白漆为婚嫁喜庆。值得关注的是,火漆封缄也为万国邮联采用,规定用于各国的有 价函件,以及贵重文物包装的封粘。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个人档案和重要单证的传

12、递,也曾使用过火 漆封。然而,随着邮政运行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为机要信函封缄形式的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 件。“火漆封”尽管有形似严密的保密形式,但是强调火漆封缄,实际上是“见物不见人” ,人品不 好,(火漆) 封有何用。 特别是以火漆封缄明白标示信函性质, 未免过度暴露。 同时火漆封粘封繁琐, 点燃熔化,滴液钤印,早则模糊,晚则淡漠,也导致火漆封的逐渐消逝。 ,注释:施水浪邮驿春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施水浪邮驿春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刘祖鞭书信传递方式、载体信息及其在专题邮集中的运用,汉江集邮论文集,第55页。施水浪邮驿春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87页。原载越乡集邮总第 112、 11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