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28877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

2、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mdash;das;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

3、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mdas;mdsh;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

4、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

5、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

6、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

7、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说明文中例子

8、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mdas;mdash;北京和烟台mdsh;mdash;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

9、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