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285765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5年3月16日上午9:0011:30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2分,共4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蜷(qun)缩猗(y)郁压轴(zhu)戏道义相勖(x)B主簿(b)蜕(tu)变脖颈(gng)子气息奄(yn)奄C渣滓(z)剥啄(zu)铮铮(zhng)然力矫(jio)颓俗D蹩(pi)进夹(ji)袄胳(g)肢窝 游目骋(chng)怀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焕散惺松座谈会博闻强记B娥眉阜盛水龙头宽宏

2、大量C风致渲泄挖墙脚俯首帖耳D迄今攀缘掉书袋不愠不火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和对上天的,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在未来世界里,科技元素会越来越多地被于生活中,不仅仅是鞋子,还会有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被智能化,的运动产品将会让人应接不暇。A眷恋景仰运用琳琅满目B眷念景仰使用琳琅满目C眷恋敬仰运用层出不穷D眷念敬仰使用层出不穷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双轨制”启

3、动实施,不仅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实践,而且是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B在中央的部署里,将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制度约束将更加突出重点、切中时弊,避免大而无当、牛栏关猫。C2015年新年伊始,为了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在南苏丹问题上的斡旋努力,加快推动南苏丹和平进程,中国倡议举办“支持伊加特南苏丹和平进程专门磋商”。D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和教育资源分配呈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建设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

4、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体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仁政思想,以及“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的“人性本恶”观点。B药采用了暗示的写作手法。如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者的动作中暗示出来的;其被杀地点为“古亭口”,暗示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阔人祝寿馒头般的坟头,也是令人警醒的暗示。C红楼梦中,黛玉从偏门进贾府,亲自拜见贾府众人;贾府早就知道黛玉要来,却房子都没有准备,只是让宝玉腾出房间给黛玉住。而薛宝钗一家进府时,王夫人安排了梨香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以及诸位丫鬟婆子全都出去迎接。D哈姆雷特里哈姆雷

5、特并非“完人”: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虽然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却郁郁不乐,迟疑不决,孤立延宕。这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儒家“五伦”说辨析冯天瑜“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

6、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

7、: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

8、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

9、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6关于“三纲”说和“五伦”说,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而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其归在“旧礼教”名下加以摒弃。B“三纲”说与“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中国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

10、二者在主旨上有着差异。C“三纲”说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抵制民主、平权的诉求,是一种单向独断的绝对主义伦理观念。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B“五伦”说主张君臣关系,强调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国本”“君轻民贵”等观点,这些观点最早出自孟子。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D中国传统社

11、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专断”,或者是下对上的“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无法可持续发展。B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要求,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C“五伦”说内容也有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D“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

12、,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梁统列传范晔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遂共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大守。性刚毅而好法律。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劝,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杀之诛

13、,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著知从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今所定,不宜开可。帝令尚书问

14、状,统对曰:“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舜之盛,犹诛四凶。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益少。至初元,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是时以天下无难,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势,犹至于此,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议上,遂寝不报。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统在郡亦有治迹,吏人畏爱之。卒于官。(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注】首匿:谓主谋藏匿罪犯。知从:即“知纵”,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断狱:审理和判决的案件。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罚在衷,无取于劝衷:恰当、合适B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厘:改正、改革C则人无所厝手足厝:交错、交叉D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浸:逐渐、渐渐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梁统“宜重刑罚,以遵旧典”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