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28443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土地改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实践课题:农村土地改革实践时间:实践地点:一 : 实践意义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符合我国的国情 。 2 农村土地改革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 4 城镇化能够托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5 就个人而言,此次实践有助于自身结合身边环境深入了解有关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并借此向更多人的介绍及传播农村土地改革的信息。二:实践回顾1 土地改革:1927年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的(当时称土地革命)。19271937年间,各革命根据地都先后颁布了土

2、地法令,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的土地、公共土地及富农多余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这一时期是中国土地改革的开创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及时总结经验,到1931年春,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主要内容是: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由于缺乏经验和其他原因,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出现了不少偏差,其中以王明所推行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造成的危害最大。 2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了联合地主共同抗日,在土地政策方面作了让步,将“耕者有其田”的

3、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即实行“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见减租减息),借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借以照顾地主的利益,团结对敌。这个政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实行了一段时间。 3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以后: 1947年7到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对“五四指示”中的某些不彻底性作了明确的改正。会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深入地开展起来,在老解放区很快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1月2

4、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在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三 实践方式1 走基层,深入到广

5、大农村群众当中 。以口头采访的形式尽可能多的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与看法。2 听取群众的对当前土地模式的意见,与群众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只有深入到基层才能了解事实,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更好的结论。3 从地方有关部门或者通信网络处获取必要的信息。四 实践过程此次实践过程总共可分为以下几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收集相关资料。如从1927年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这一段时间内,土地改革的变迁史实。借此对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改革历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又查找了关于当下的土地改革的相关问题。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等

6、文章。第二部分:走访调查问题。由于本人生在农村,对于到基层采访调查就十分方便,对此特别采访了村支书及相关人员,然后尽可能多的听取农民的意见,就近对我的家乡大部分村民进行了口头采访。由于大多数村民文化程度的问题,选择放弃问卷调查这一方法。第三部分:整理获取信息。对从村民口头采访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到预期问题的解答。并结合当下土地改革的主流意见及问题,做出此次社会实践的总结。 五 实践总结 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土地用途改变、有效需求不足、流转期过长等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依法依规办事、积极开拓市场及加大金融扶持等,以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1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

7、用途。新路村的土地流转后,一般用作为建设木材市场、建材市场,还有建楼房以用于出租。土地流转后因改变土地用途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缺乏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2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社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土地的使用价格上让其退而止步。3土地流转期限过长侵害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经营权的长久不变是从根本上保证土地属性和农民利益,但是,一旦出现土地大规模的长期流转,就有可能产生圈占土地现象,将直接影响农民利益。4土地流转后带来的社会压力土地流转,尤其是规模化经营导向的土地流转,必定会提升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和机械化程度

8、,从而无法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城市消化农业人口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5土地流转过程中金融支持不足在目前农土地高度分散的土地格局下,小农经济很难积累起大量资本,因为高效农业的投入巨大,而回报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问题分析。1农民缺少参加土地流转的动力分析,农民的现在之忧和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不敢”放手自己的土地,农民缺少参与土地流转的“政策动力”非农收入低,加上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如果土地流转政策不能保证使他们的实际收益超过从自己种地的所有收益,他们是不会参与的。农民缺少参与土地流转的“权利动力”在土地流转纠纷和“强制流转”中,农民不能维

9、护自己的权益,他们很“受伤”,使他们对土地流转产生了逆反心理。2 土地流转效率和农民致富的不同步。土流转首先解决的是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 政府关注的焦点是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但是农民关注的是自身的致富问题。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建议。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彻底解决许多失地农民“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状态和“有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要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高度对待失地问题,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法律、法规基础此时的法律法规要明确参与土地流转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其中主要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企业、一些组织、政府,要使得参与流转的主体很清楚的

10、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要承担哪些义务,要怎样做才不违法。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问题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免除了他们后顾之忧。加快城市化进程,依靠城市化发展的力量带动农民问题的解决发展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以后,需要解决的就是提高他们的技能及发展意识。让农民参与到土地流转中去,获得一部分收益。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表现出流转速度加快、流转类型多样、流转主体多元化、以短期流转为主、由市场决定价格、租金支付方式多样等特点,流转土地表现为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统一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并表现出流转组织化水平提高、仍以种粮为主、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政府鼓励等新趋势,土地流转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提升了农业产业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在推进土地规范流转方面应切实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引导流转行为长期化、规范化,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流转,强化对规模经营以及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机制,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对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管理。参考文献: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党国英 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 王慧青 尹少华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 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 钱忠好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