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二册《变化的量》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二册《变化的量》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二册变化的量教学反思就这样,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落下帷幕。回想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备课和试上情况,点点思绪浮上心头,只能寄语浅薄文字。变化的量一课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正比例与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科书安排了这一课,设计了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教科书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使学生能较好地在变量的知识背景中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对函数的表格表示,图象表示等多种表示有丰富的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体会函数思想。教科书呈现了两
2、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变化;一个量取确定值,另一个量的取值也随着确定,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而教科书中选择的两个情境都不是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是希望学生从一般的变化关系入手认识变化的量,再到逐步认识正比例与反比例有特定规律的变化关系。这两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象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第1页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以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知道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的量
3、,但是运用函数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变量的世界,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比较抽象。为了能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自身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变化的量,体验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变化的量,为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好了铺垫。接下来出示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第一幅情境图,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认识到表中的年龄、体重都在发生着变化。然后出示教材的情境图,在首先指导学生读图后,明确变化的量是哪两个,并引导读图,体会周期性变化的具体意义。紧接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对变量有了较好的理解后,我试着
4、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变量关系,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最后我设计了三道巩固练习题,例如把互相变化的量连起来、说说一个量是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的。这些练习的设计既贴近生活和学习现状,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的把握,既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第2页当然,一节课就像照镜子,注意到了大眼睛和高鼻子,也不乏脸上的雀斑和痘印。很多时候,教师在备课时候的课堂预设与生成总是存在矛盾的。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教师机智的最大考验。这节课当中,我还是有些许不到位的地方。例如,在进行第一个情境图的讲授是,尝试引导学生关注表头信息六岁前的字眼。在无法从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引导过来之时,我直接采取了反问的方式七岁时的体重是多少啊?。可是我忽略了之前对于统计图表的学习,是会适当引导学生猜测的。于是,在我抛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开始纷纷猜测。我做了一个无效的追问。细细想来,其实这并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像洪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指出,我只要在小结时引导一下即可,实在无需做出此类追问。同时,我存在这一个很大的问题: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的时候,我都下意识的重复。这个习惯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不重视学生的发言。同时也容易呈现整节课都是教师主导而忽略学生主体的现象。要改要改。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