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28166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文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二七年十二月1目 录一、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的重要性11.1 有线电视网络现状11.2 国家对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1.3 双向化改造是有线电视网络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2二、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任务目标32.1 指导思想32.2 实施原则32.3 任务目标3三、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及应用技术43.1 有线电视网络基本结构43.2 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5四、网络建设质量要求与技术指标7五、引用标准与参考文件7六、缩略语8附录A 无源光网络技术1附录B 用户接入改造技术7B.1 HFC网络用户接入技术7B.2基于以太网协议的用

2、户接入技术12B.3其他用户接入技术19B.4 部分用户接入技术对比28附录C 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建设质量要求与技术指标32C.1 基本质量要求32C.2 前端和分前端(不含信号源)质量要求33C.3 传输网络质量要求33C.4 用户终端质量要求41C.5 技术指标要求42一、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的重要性1.1 有线电视网络现状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成为世界上用户规模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2006年底,全国拥有1.39亿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其中农村用户约为4600多万户),近 3300个有线电视前端;国家级光缆线路4万公里,省级及地市光缆线路

3、超过10万公里,地市、县分配网近300万公里;百余家有线网络公司开始播出有线数字电视,截止到2007年第一季度,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1500万户,多个城市完成了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为用户提供多种广播式业务,部分网络公司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率先实现了宽带数据接入、视频点播等双向功能业务。2003年7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印发有线广播电视网改造指导意见的通知,广发技字2003705号文件,通知要求各地广电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改造计划。该指导意见提出用户网改造坚持以HFC为主,以数字式广播电视业务作为用户网改造后的主体业务发展方向,兼顾数据业务服务,使有线广播电

4、视网络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该指导意见自颁布以来,对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大部分有线电视网络是单向广播式网络,用户到广电中心的回传通道尚未建立;部分地区有线电视网络仍为550 MHz以下的系统,光节点用户超过了500户,甚至达到2000户以上。有线电视网络这种状况不能满足电视终端用户开展双向业务的迫切需求,有线电视网络亟待双向化改造。1.2 国家对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十五”期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有线电视技术新体系,探索出了用信息化推动数字化的整体转换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之路。有线电视数字化扩展了广电网络的服务功能、

5、提升了应用水平,为构建以数字电视网为基础的满足多业务需求的下一代网络创造了条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中也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提出了相应要求。因此,“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双向、交互、多功能的新一代数字电视网络,提升有线电视网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广播电视行业肩负的重要任务。1.3 双向化改造是有线电视网络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

6、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目前世界广播影视正处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全面转换的关键时期,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广播影视数字内容产业。在国内,相关行业已完成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换,具备了提供音视频服务的能力,广播电视与通信、互联网等行业正处在融合、汇聚、转型过程中。伴随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交互电视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关行业利用数字技术、采用各种方式正力图进入传统的广播影视服务领域,收音机、电视机和银幕已不再是广播影视独享的接收和显示终端。技术与业务的不断融合导致传统的行业界限正在模糊,新兴产业群不断出现,开放与融合已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流。信息传播正在从单向

7、单一形态向双向多元形态、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从自成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与此同时,无源光网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量应用,用户终端宽带接入技术的层出不穷,都在极力促使全国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建设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有利于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三网融合”的有效途径。二、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任务目标2.1 指导思想按照国家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广电总局科技发展的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双向、交互、多功能发展的具体要求,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步伐,扩大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提高

8、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以广播电视网络为基础、满足“三网融合”要求的下一代数字电视网。2.2 实施原则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建设和改造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标准性:技术系统、设备、接口协议要遵循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的硬件设备应通过广电总局或相关管理机构的入网认定,确保系统设备的互连互通。可靠性:网络建设和施工应遵循低故障、易维护、可控制、可管理原则,确保有线电视双向网络的系统安全和可靠运行。适用性:系统设计与建设要因地制宜,业务与技术模式要紧密结合本地的业务发展和本地的网络条件。可扩展性:系统设计实施应遵循先进性、扩展性原则,充分考虑随着业务的扩展与技术的进步可

9、以实现系统的平滑升级。2.3 任务目标“光进铜退”是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化、双向化的发展趋势,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应将光纤进一步向用户端推进,实现高可靠、高带宽、高承载力、可管理、可运营的目标。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建设应因地制宜的扩大光纤传输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光纤到楼,逐步向光纤到户发展。接入分配网的双向化改造应依据各自的业务规划,充分利用入户线路的同轴电缆资源,采用适合当地的宽带双向接入技术,使有线电视网络具备承载模拟和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高清晰度电视、广播、视频点播、宽带数据接入、语音服务等多种业务的能力。三、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及应用技术3.1 有线电视网络基本结构原有的有线电视网

10、络是一个单方向传输宽带广播式信号的信道。利用广播信道构建的传输和分配平台称为广播平台。广播信道基本结构模型通常由一个总前端和若干个分前端、一级和二级传输网、接入分配网三大部分组成。 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是通过建立双向的城域网和接入网为用户提供综合业务的双向传输系统。双向网络基本结构模型通常由城域网、接入网、用户端等几部分组成。其逻辑结构图如下:接入分配网接入网用户端城域网一二级传输网总前端IP网络核心路由、交换、传输分前端IP汇聚路由交换光节点OLT/分光器/其他设备用户电缆分配网CPE设备/终端设备广播STB交互STB/PC/智能终端单向HFC网有 线 电 视 双 向 网ONU/交换机/其他设备

11、回传电缆网络双向光站CMTS分前端总前端广播STB光节点用户分配网用户端图1 有线电视网络逻辑结构图图1为单向HFC网络和有线电视双向网络的逻辑结构示意图,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以后,单向广播电视业务继续保持原有的HFC逻辑链路,双向业务路由和逻辑分层与采用的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相关。城域网:有线电视双向网的城域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总前端和分前端构成的广播网络,第二部分为由IP网络核心路由、交换和传输以及汇聚交换构成的高速数据主干网络。广播网络一般采用星型和/或环型架构,能够提供数字和模拟电视广播的功能;数据主干网络一般网状联结,具有提供大容量高速数据路由、交换、转发以及汇聚的功能。接入网

12、:有线电视双向网的接入网有两种基本结构,一种是基于光纤和同轴电缆的双向数据传输网络,另一种是基于光纤和五类线的双向数据传输网络。用户端:有线电视双向网的用户端接入线路有两种类型,一类采用同轴电缆入户的接入类型,另一类是采用五类线入户的接入类型。3.2 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鉴于有线电视网络城域网的发展已基本定型,本文所指的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接入网光传输改造技术和用户接入改造技术两部分内容。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要通过建立回传通道以满足终端用户的双向化需求。目前,国内部分网络双向化改造采用了有线电视电缆调制解调技术、以太网接入技术、无源光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新的双向接入技术。从技

13、术发展趋势上看,这些技术都是向FTTH发展的过渡技术,各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单位可以根据现有网络基础、投资成本、技术成熟度、双向综合业务的发展规划采用不同的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3.2.1 接入网光传输改造技术光网传输技术,通常分为有源光网络(AON)和无源光网络(PON)两大类。有源光网络具备传输距离长、需供电、需维护等特点,有源光网络一般是基于点到点的网络拓扑结构,如HFC光网、LAN光网等部分,有源光网络主要应用于干线传输网络和城域网。 无源光网络一般是基于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多采用树型或星型(多级星型)的拓扑结构,是多用户共享系统。无源光网络具备拓扑结构简单、设备成本低、消除了局端与用户端

14、之间的有源设备等特点。由于PON技术的网络拓扑与有线电视网络的拓扑结构相类似,无源光网络技术成为一种在广电网上应用的新技术。3.2.2 用户接入改造技术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的用户接入技术种类较多,基本上可分为HFC网络用户接入技术、基于以太网协议的用户接入技术、其它用户接入技术等几类。这几类用户接入技术的共性为:广播电视业务可以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双向数据业务可以使用IP协议实现,均支持电视广播、宽带互联网接入、语音服务、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等业务。3.2.2.1 HFC网络用户接入技术该类技术是基于HFC网络的射频调制类用户接入技术,系统一般通过数字调制技术实现双向数据信号和有线电视广播信号的

15、混合共缆传输,在用户端信号由相应的终端设备提取,从而提供基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的数据接入技术。大多数系统采用上、下行非对称信道的传输方式,采用QPSK或者QAM等数字调制技术。目前,该类技术主要包括Cable Modem等接入技术,其具体原理及技术实现方式见附件。3.2.2.2 基于以太网协议的用户接入技术基于以太网协议的用户接入技术是以以太网系列技术为基础的数据接入技术。该类技术的物理传输介质可以是普通的五类线,也可以是同轴电缆;数据传输可以使用基带传输技术也可以使用调制传输技术。目前,基带传输接入技术主要包括以太网用户接入技术、EOC(Ethernet Over Cable)等用户接入技术,调制传输接入技术主要包括BIOC(Broadcasting and Interactivity Over Cable)等用户接入技术,其具体原理及技术实现方式见附件。3.2.2.3 其它用户接入技术其他用户接入技术是在电话线上网、电力线缆上网、无线上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据接入技术,该类技术正逐步在有线电视同轴网络上应用。目前该类技术主要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