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28145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优质山羊生产示范基地(二)项目承担单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项目负责人:*(四)技术依托单位:*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民族生物公司、*畜牧食品局(五)建设地点:建设地点:*白涛、江东、清溪、两汇4个移民乡(镇)的10个村、25个社。(六)项目性质:新 (七)建设期限:2007年8月2009年8月。(八)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规模:年出栏优质商品羊2.5万头。建设内容:(1)建设种羊场1个,租用土地100亩、新建各类生产用房700 m2、完善水电、路、种草、沼气池和饲料加工设施建设。饲养种羊260头,其中纯种波尔山羊160头(公10头、母150头)、本

2、地黑山羊母羊100头;年出栏商品肉羊250头、纯种波尔山羊360头的。(2)建立规范化的人工授精站10个。(3)建户平年出栏商品肉羊50头规模的农户500户,改(扩)建羊舍10000m2,配套建设沼气池500个(总容积5000m3),种植人工牧草地1050亩;能繁种羊存栏量达到10780头,其中种母羊存栏量10000头,波尔山羊种公羊存栏量530头,年出栏种羊和商品羊2.5万头。(九)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67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5万元。(十)资金筹措方案拟申请三峡库区产业基金150万元;自筹资金452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80万元,农户自筹272万

3、元(含农民投劳折资)。申请三峡库区产业基金主要支持以下环节:种羊场建设补助60万元,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和推广补助10万元,人工受精站建设补助15万元,商品基地建设补助65万元。(十一)项目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达产期每年实现销售收入827.26万元,创税41.36万元,年平均利润112.92万元,投资利税率24.8%,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5.72%,财务净现值(IC=10%)178.08万元,投资回收期6.37年。(十二)移民效果1.移民收入:本项目可使项目区养羊户年直接收益总额达到365.75万元,涉及移民户500户,户平增收7315 元,人平增收1885元。2.就业人数:新创

4、就业岗位220个,安置移民15 个。(十三)结论和建议本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具体,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在规划布局、功能设置及建设规模上也是适宜的、合理的。项目选址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建设条件能基本满足本项目建设的需要。项目设计方案合理、技术路线清晰,工艺先进、可靠、适用。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年销售收入827.2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5.72%,投资回收期6.37年,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此外,本项目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都十分显著。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是三峡工程*库区经济发展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库区移民收入、解决库区产业“空虚”状况的优势产业新项目。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二

5、、研究依据和范围(一)编制依据1.三峡库区优势产业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农业部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农计发200217号文件); 3.*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4.*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5.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8.本可研报告编制委托书。(二)研究范围本报告着重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区域的资源条件、优质山羊产品市场需求、对环境的影响与安全防护等进行研究,提出项目建设方案,对投资进行估算,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供上级决策参考。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头平圈舍建筑面积:种母羊1m2

6、,种公羊1.5 m2,商品羊0.5 m22.母羊平均年产胎次:1.8胎;3.种羊情期受胎率:90%;4.平均窝产活仔数:1.8头;5.平均初生体重:1.30kg;6.每头母羊提供商品羊数:2.5头7.出栏商品羊平均体重:25-35公斤;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由来*是三峡库区主要淹没区县之一,移民任务繁重,农村移民人数占移民总数的主体,涉及移民生产安置人口30902个,生活安置人口27459人,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移民将面临耕地减少,种植收入大幅度降低、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得到解决,势必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实现稳定增加库区移民的收入,让移民实现

7、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是摆在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及移民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江东、白涛、清溪、两汇等乡镇属移民乡镇,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该区域距*城区3060公里,海拔高度3001200米之间,幅员总面积302平方公里,总人口11.45万人,耕地面积5588公顷,草山草坡面积6000公顷以上,农业总产值平均每个乡26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90万元,养羊业在该区域有一定基础,但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养羊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是摆在以上乡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主要议题。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扶持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农产

8、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我区移民生产安置步伐,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增收致富,特提出了*优质山羊商品示范基地库区产业项目。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移民乡镇移民收入的需要畜牧业是*库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占农村经济总量的16%。从近五年农民人均增收的情况来看,在全区每年平均人均增加收入100元中,畜牧业提供了45元,占了45%的份额。养羊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区草食家畜的产值达50%左右。项目区的江东、白涛、清溪、两汇四个乡镇*山羊的主产区,其山羊年出栏量占全区山羊总量的30上,其养收入占该区域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5%以上,养羊业在增加

9、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二)是提升*畜牧业素质和效益的需要。 目前,虽然*畜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产业优势没有凸现,畜牧业发展的比较效益仍然很低,与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生猪比重较大,草食动物比重偏小,养羊业内部不具有优势主导品种,缺乏内在的源动力。尽管有较好的地方黑山羊品种,但生长速度慢、集约化水平不高、养羊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得以解决,*库区的养羊业难以有较快的发展,势必制约三峡库区草食动物的发展。本项目的建设,通过采取建立完善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功能,加快养羊科技的引进推广等一系列举措,必将迅速扩大山羊良种推广面,

10、迅速提高农民的养羊生产技术水平,进而改变*山羊生产落后的现状,使之得以高效、快速发展,从而提升*畜牧业的素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要实现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引导、规范、完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功能,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必需的。本项目的建设,一是可以培育一批以重庆*种养殖场为代表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使之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二是可以为*山羊产业化做出示范,为整个农业产业化树立样板,提供有益的经验。 (四)可

11、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项目的建设,可以带动*的饲料工业、运输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将为*后山区域农民提供稳定增收的渠道,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三、项目区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设立于1998年,位于*中部,地处三峡库区中段,长江与乌江汇合处,是*最近邻的卫星城市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也是*的主要农牧产区之一,素有“榨菜之乡”的美誉。全区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东西长74.50千米,南北宽70.80千米。全区辖桥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李度私营经济示范区、5个街道、17个镇、22个乡,幅员

12、面积29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14公顷,总人口1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地区生产总值连续4年年均递增13.2%,2006年突破150亿元大关。达到153.9亿元,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及*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5.7%,2006年完成8.24亿元,增长了21.5%,实现了收支平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2亿元,三资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2.5:50.5:37.0演变为10.3:52.8:36.9,发展更加协调。工业经济再上台阶,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年均递增21.3%,2006年实现151

13、.2亿元,实现利税21.3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6.6%,为直辖以来最好水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农业稳区,着力实施“双十百万”特色农业工程、“135”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工程和“321”劳务开发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4万吨左右,2006年,榨菜种植面积达46.9万亩,出栏生猪83.7万头,形成了畜牧、果品、蔬菜、水产、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龙头组织规模扩大到30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个,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06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81.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年年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28亿元,年均递增11.5%

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达2854元,年均递增9.2%,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农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农村经济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区农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按照海拔高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可明显分为沿江经济较发达区、中山欠发达区、高山贫困区,其大致比例各占1/3。在沿江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数属移民淹没乡镇,人多耕地少;在高山贫困区,尚有17个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8万多人口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部分农户还未脱贫,部分农户反贫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我区是典型的以粮猪结构为主的农业大区,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小麦、榨菜、

15、玉米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草食动物的比重偏小.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村科技推广及普及程度不够,拥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及产业不多.四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一般农户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力不强.五是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三峡移民后期生产安置,是我区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三)项目区畜牧业发展概况1. 取得的主要成就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成立后,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全区畜牧业的发展。概括起来:一是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二是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三是良种推广进一步加快;四是区域化、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良好;五是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六是依法治牧成绩突出;七是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八是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6全区畜禽出栏量为:生猪85.6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