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27802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吴忠民 中央党校社科部教授 大家好,现在给大家汇报的讲题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讲题准备分四个内容展开,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第二部分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三部分内容是现阶段民生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内容是改善民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第一节民生问题的现状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内容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经过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人均g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多美元增加到了2X年的320美

2、元左右。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居民生活水准大幅度提升,汽车销售场面截止到04年年底,我们国家的私家轿车已经超过了公车,截止到6年年底国家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已经超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建设部发言人所宣布的内容,说我们国家现在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在全世界来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同时,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这条腿长,而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社会与经济之间出现了一

3、种明显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这集中表现在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那么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第二节重视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可以说民众对于民生问题越来越看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成为一股重要的历史潮流。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民生问题受到人民的重视,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如果找原因的话恐怕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项: 第一个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从3年开始我们党首次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接受认同。以

4、人为本这一理念强调的是要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让全体人1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普遍重视以人为本,进一步的要求必然是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对民生问题提出迫切要求。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在改革开放以前0年毛泽东时代,可以说中国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局面。尽管当时的平等有着很多的局限性,但是比以前来说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又多了一条,这就是自由、自主意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人的平等竞争,每个人都是自我抉择的自然人,都是一个个主体。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整个社会对于民众来说

5、,平等和自由的两种意识哪个都没有缺少。一个社会一旦普遍接受了平等和独立意识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民众普遍会认为好的生活并不是哪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群体、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过上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普遍迫切的要求。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们这用的“世俗化”是“世界”的“世”,跟市民的“市俗化”不是一个概念。市民的“市俗化”是一种贬义词,指一个人庸俗、低档、俗不可耐等等。而“世界”的“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意思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整个社会的成员越来越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换句话来讲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是历史发展的必

6、然趋势。既然一个社会的民众越来越看重现实的问题,看重利益的诉求,进一步就会认为人民在当下的世界当中就应该过上美好的生活,不能把美好的生活放在遥远的未来。我们过去经常谈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一谈到美好生活总会加上个限定用语为了人民“未来”美好的生活,我们甘愿献出一切。我们知道每一代人,代与代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在他生活的时代当中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焦虑”。大家恐怕有共同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过于着急,焦虑不安。“社会焦虑”是指民众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社会焦虑”现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绝后的。之前中国历史上

7、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焦虑现象,这之后也许有但强度不会这么大,现在人民都会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焦虑,这跟毛泽东时代还不一样。 我们只是从社会心理角度比较,而不是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的角度比较。在毛泽东时代规则非常简单但是有效,社会具有高度的控制力,人民的信仰是高度一致,这样一来民众心理普遍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焦虑。而且当时民众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就是遇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跟着毛主席永 2远是胜利的。而且不仅是胜利的问题,当时叫做跟着毛主席从胜利走向胜利,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神话。带领一批农民打败了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那么落后的武器硬是在朝鲜战

8、场上把美国人打败了,当时人民对毛主席产生一种心理的依赖。跟着毛主席永远是胜利的,看到毛主席挥手前进的图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产生那种踏实、充实的感觉,甚至充满了斗志。所以当时大家不着急,着急什么。再高明能高明过毛主席吗。毛主席手往哪一挥咱们往哪走就行,当时的描述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下是一种什么局面呢。一种什么情景呢。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在狂欢,一个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哪管其他,充满了一种焦虑。我们看到在彩票发行现场,一双双期望着发财的眼神,一种焦虑的神态,这是深圳股市暴跌以后股民们悲痛欲绝、焦虑不安。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跟这个

9、时代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发生大幅度的,无论从深度、广度来说都是极大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幅度太大,让人民的心理难以一下子适应。人民对于自己未来的前景缺少一种可预期性,往往产生一种不可知未来怎么样的心理,这样一来人民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态。再加上人民有强烈的利益驱动,人民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急剧地变动,这一切造成了“社会焦虑”的现象。 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大面积的“社会焦虑”现象,对这个社会是十分不利的。首先它会促成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其次会加重人民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不满的情绪,本来有些负面的社会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由于人民普遍存

10、在的焦虑心态,就有可能把本来不严重的问题看得很严重,所以“焦虑现象”对社会是十分不利的。而要想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话,我们不指望彻底解决,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缓解可以做到。而缓解“社会焦虑”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改善民生,让人民的基本生存有一个底限,让人民对于未来有一个预期。 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来看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时刻关注民生,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时代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章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11、第一节民生问题的内涵 第二部分内容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一个小问题我们先解释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和一个大致的问题。民生这个概念,就是现代意义上我们所运用的民生概念,跟古代所运用的民生概念不是一回事。现在意 3义说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它的范围太大几乎无所不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几乎都在它的覆盖范围之内,这个概念太大。基于这样一个过大的概念,制定政策可能就很难准确、明确、具体了,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用广义上的民生的概念。狭义的角度来讲,对民生概念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民生主要

12、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等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是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三块,民生问题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限问题。为了满足人的基本尊严会有一个社会底限的问题,这个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社会救济、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 民生问题第二部分内容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等等,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要有能力、有机会活下去,这涉及到生计的基本来源问题。包括哪些内

13、容呢。比如说充分就业问题,比如说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基本的权益保护问题等等。 民生问题还有第三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这属于高级层面的内容。中国目前如果做这条恐怕能力有限,认识还没达到一定的层面,很难满足民生第三部分内容的需求,但是作为中长期的目标预留到我们发展规划当中。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住房公积金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包括每一个农民工,再比如说公办高校大学生应当实行全部的免费教育。这条好像是乌托邦一样,实际上并不是很困难就能够做到。比如说前苏联几十年以前就到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全部免费教育,当然是公立大学,我们国家现在的财力远远超过几十

14、年以前的前苏联。现在我们国家主要的任务是第一和第二层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中长期的目标,过一段时间再谈,但是预留到我们规划当中,这条很是应该的。 改善民生有个规律,从现实和操作的角度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逐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前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部分内容基本实现以后,就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第二节民生问题的特点 第二个小问题是民生问题的特点,我们在把握民生问题的时候,在制定相关民生政策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样几个特点: 4第一个特点就是直接生活消费性,它主要是针对生产性投资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比如说公共资金,

15、本来是用于民众公众的,但是分类不一样。用于基础性的一些大型的设施,比方说高速公路、铁路这样的建设,它是一种生产性的公共投入。而这部分内容如果过多会挤占改善现实、具体、迫切的当下的民生问题,所以容易让改善民生陷入一种误区,我们在谈民生问题的时候首先是指直接生活消费性,与民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才是迫切的、具体的民生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三个“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字就说明了民生问题应当具有直接社会消费性这样的特征。 民生问题的第二个特点是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有的时候过于投到一些豪华性的城市广场、豪华大剧院、博物馆,也不是说不

16、能,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在满足了基本民生问题以后再投入豪华性投入,它是指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公共资金虽然满足了基本的民生需求、基本性的保障,比方说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等,一会我们还会用一些数字来联系谈一下。 民生问题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这就是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改善民生有一个特点,我们在制定民生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民生政策的制定只能做加法,尽可能不要做减法,或者说多用加法慎用减法。任何一个社会的民众都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问题。当他们得到了一块,比如说得到了公共资金转化为他的日常生活以后,就会把这块资金当作是自己利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