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275014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的形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地的形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地的形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地的形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地的形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的形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的形成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

2、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

3、的作用和具体表现知道的较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认知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兴趣和能力。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褶皱、断层的概念,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2、观察褶皱、断层构造的示意图,区别褶皱的两种基本类型。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3、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找水、探油、探气以及工程建设”。(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运用探究法分析褶皱

4、、断层的成因及地貌形态。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讨论分析法小组讨论分析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如何找水,找矿以及工程建设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板块学说”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食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唯物主义辩证观。2、通过学习山地的形成,树立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的规律,并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向斜所成地貌。(二)难点;1、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的形

5、成及分布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六、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ppt图片flash动画直观展示以及板书重难点配合完成教学活动。七、教与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富士山等美丽壮观的景色,同时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地理位置。学生观看,并在地图上找出展示图片所处的地理位置。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对所学内容有直观性的了解,根据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习内容一:板块构造学说1、通过填图、复习让学生回忆起地球上的六大板块,并根据对课本的图4.10观察和理解填充学案

6、上的板块构造示意图。2、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以及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频发地区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3、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根据六大板块的位置填写处六大板块并根据六大板块的运动特征找出六大板块的生长和消亡边界。根据教师引导分析,标示出地球上地震火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两个火山地震带)。理解记忆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在图中总结要点的能力,并从图形上直观的得到关于板块运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联系实际情况能够画出两个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并且简要总结出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习题小结列举出经典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完

7、成课堂练习通过联系,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转承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学习主题二:褶皱山1、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板块运动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根据学生的解释进行总结动画演示并引出褶皱形成的概念2、根据学生对褶皱概念的了解,通过板书讲解褶皱的单位褶曲以及褶曲的分类。3、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区分褶背斜和向斜,以及背斜和向斜分别带来哪些地貌学生使用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学生观察褶皱模型讨论,并完成向斜和背斜的对比表格让学生使用书本对中挤压从而使得书本发生弯曲从而引导出来褶皱的概念通过动画演示和板书演示得到关于背斜,向斜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资料的提取能力总结出来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

8、.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讨论地形倒置的原因,并完成表格4、提出情景假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地质工作中以及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应当如何使用背斜和向斜的构造讨论:找水、找石油、找天然气、工程建设。学生讨论,并完成表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回答,并总结出褶皱知识在生活中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并且提高根据对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例的能力,了解背斜向斜的应用。学习主题三:断块山1、提问: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2、以ppt动画图片演示配合教师讲解说明断块山形成过程,并以我国华山、庐山

9、以及汾渭谷地为例展示断块山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教师引导思考:岩层会断裂错开。2、能分析断块山形成过程,掌握断层形成的地貌类型及特点由褶皱山自然过渡到断块山的学习,只是传承性较好,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Ppt动画演示地壳运动较直观的为学生说明断块山形成过程习题练习引导学生运用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习题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知识总结总结知识要点,提醒重点知识总结要点对课堂知识点又一个总体的结构,加深记忆。九、板书设计: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形态:背斜和向斜(版图出来并示意如何判断背斜向斜)褶皱形成过程: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与向斜的比较:2断块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8、教学设计反思“山地的形成”中关于地壳运动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也发现了许多的缺点,如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探究的意义;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很好的注意把握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