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267061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2技能目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学习重点】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课时分配】 2课时【学习方法】 积累、诵读+探究【知识衔接】一、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

2、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论语虽然篇幅不大

3、,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二、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

4、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5、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A级)二、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A级)论语( ) 颛臾( )社稷( ) 虎兕( ) 椟中( ) 冉有( ) 柙( ) 近于费( )相夫子( )( ) 夫颛臾( ) 何以伐为( )为之辞( )三、再读文章前两段,整理下列文言知识:(B级)1、你认为这两段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有:第一段:第二段:2、以下两个多义词你一定注意到了,辨析一下它们的词义吧:(B级)是 无乃尔

6、是过与( ) 是社稷之臣也 ( )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 且尔言过矣 ( ) 是谁之过与( )3、下列特殊句式你注意到了吗?(B级)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无乃尔是过与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 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四、注意了以上文言现象,你一定能把文章前两段翻译下来的!试试看。(C级)1、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你可一定要注意啊动动笔吧:(C级)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译作:是社稷之臣也 译作:何以伐为 译作: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作: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作:2、齐读文章前两段,探讨下面几个问题:(一

7、)再读第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B级)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B级) 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C级) 个性朗读展示读出孔子的语气,相信自己一定行!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们试作背诵。 (二)朗读第二段:这一段写了什么?(B级)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C级)个性朗读展示。熟读第二段,练习背诵。五、练习文章前两段的背诵。六、 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前两段,整理文言字词句。2预习第三段。【拓展阅读】政治生涯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

8、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

9、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

10、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

11、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

12、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精神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

13、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

14、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1结合预习,采用诵读及探究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2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3如有时间,可以考虑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学习过程】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A级)二、学习第三段1齐读第三段。2你认为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