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2665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考语文练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书写(5分) 1.将下列诗句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在方格中。(5分) 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郭沫若雷电颂)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1分) 2.默写。(10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蕴涵哲理的诗句是:“_ 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满怀博爱情怀的诗句是:“_,_ _。” (3)论语十则中表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 (4)人们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_ _,_”来赞颂那些献身事业的人。 (5)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地积累、创新,方能达

2、到一个新的境界。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的那样:“_?_。” 3.下列词语中黑体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斫痕(zhu) 执拗(o) 碧瓦飞甍(mng) 草长莺飞(zhng) B.泅水(qi)吞噬(sh) 受益匪浅(fi)忧心忡忡(zhng) C.褶皱(zh)阴霾(mi) 羚羊木雕(lng)猝然长逝(c) D.稽首(j) 砭骨(bin) 窸窣作响(s) 姗姗来迟(shn) 4.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任选一题)(3分)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

3、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_”(2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_”;甚至还可用“_ _”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_”“_ _”“_”。 5.下面一段话中有语病,请用横线标出,并改正在下面横线上。(2分) 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助灾区送温暖”活动中,广大市民积极执行民政部门发出的倡议,将衣物送到社区捐赠点,奉献爱心。 _ 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2分) 春

4、天是一个娃娃,给人春天的涌动;春天是一位小姑娘,给人身心的愉悦;春天是一名青年,给人生命的力量。 _ _ _ 7.“新闻评点”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语言简约,态度鲜明,不超过40字。(2分) 2010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_ 三、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89题。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

5、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

6、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哪里敢回话 8.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作者是元末明初的_。(2分) 9.请你在阅读本段内容后,概括鲁智深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分) _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10分) 咬文嚼字,纯洁汉语 王敏 近年来,社会语文中的文字差错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 2007年4月19日播出的艺术人生,请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当嘉宾。当时毛岸青刚去世不久,主持人因此对毛新宇说:“在这里,首先对家

7、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这里把人家的父亲称做“家父”,引得一片哗然。更糟糕的是,艺术人生辩护说:“为了拉近采访者与受访者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用家父也是可以的。”这种说法完全不顾“家父”是个谦词,指的是说话人自己的父亲,真可谓强词夺理,自然引来更多批评。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博得全世界的喝彩。开幕式上表演者扮演的孔门三千弟子齐诵论语中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不亦乐(l)乎”说成了“不亦乐(yu)乎”。乐读l,意思是快乐;读yu,意思是音乐。朋友远道而来,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跟音乐却没必然联系。有人辩解道,这里念“乐(yu)”,

8、因为它通的是“悦”字。其实,与“悦”相通的,不是这个“乐”,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 去年,湖北安陆与四川江油闹出“李白故里”之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就此作出批复,表示“安陆市作为李白长期居住地,被称做李白故里具有合理之处”。这个判断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引起更多争议。李白曾在山东济宁安家10多年,那么,济宁也是“李白故里”?羊城晚报刊文继续引申:“所谓故里,无非就是居住过的地方,住上一天,也可以说是故里,何况诗仙曾经在安陆生活过10年,说是李白故里,何错之有?”这个说法更令人愕然。李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安、幽州、金陵、江夏、秋浦、白帝他都去住过,难道这些地方都是“李

9、白故里”?商标局和上面那篇文章,显然没弄清“故里”与“故居”的区别。 在语文教育界,人们一直在讨论:“语文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两种观点长期对峙。其实,对“语文”更到位的理解,应该是“语言文化”。 语言之美,美在文化。传承汉语之美,其实质是传承中华文化。在社会整体语文素养不足、文字使用心态浮躁、语言本身尚存复杂问题的背景下,要想传承文化、保持汉语之美,咬文嚼字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咬住文字不放松,深入细致地辨析语词的意义与正误,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才能保护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汉语符合规律地发展,维护中华文化的健康与美丽。 首先,文化的认同需要语言素养的支

10、撑。比如使用一些尊称与谦辞,表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这些礼仪是认可的,但是因为语言素养不够,常常使用出错,闹出笑话,反过来还伤害了这种礼仪的传承。 其次,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咬文嚼字的传统。中国历来有咬文嚼字的传统,在文字运用时字斟句酌,务求准确、得体、完美。“推敲”一词,就来自一个“咬文嚼字”的故事,如今已成为汉语文化中的经典。这类“一字师”的故事说明的正是传统文化对完美地用字行文的追求与推崇。 还有一些差错,则称得上是有辱斯文。有本书中这样写道,北大校长胡适赴南苑机场经过宣武门时,守门军人不肯放行。胡适自报“我是胡适之啊”。当晚他打电话找傅作义,又说:“我是北京大学胡适之”胡适,名适,字适之。他

11、怎么可能以字自称呢?名与字关系密切,互为表里,“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自称应当用名,尊称他人则用字,因为字往往是对名的颂扬。若以字自称,岂非自我抬举?如周瑜自称为“瑜”,而蒋干则称周瑜为“公瑾”。胡适是当时学者,估计不会做出以字自称这种事来。而今人如此书写前人,岂非有辱斯文?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日) 10.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 _;其作用是:_。(2分) 1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和上面那篇文章没弄清“故里”与“故居”的区别,请你分别解释“故里”与“故居”的意思。(2分) _ _ 12.根据文章的说明,传承中华文化需要_ _、_两个必要条件。(2分) 13

12、.从文中列举的事例可以看出社会语文中的文字差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_ (2)_ (3)_ (4)_ 14.结合课文,请你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汉语之美。(2分) _ 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1分) 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 曾宏燕 我惊呆了,当我迈进教室的瞬间。玫瑰,红色的玫瑰在学生的课桌上绽放着笑靥。今天?噢,我猛地记起,今天是情人节。情人节,这一西方人的节日,不知何时,也成了中国人的时尚,更想不到,竟也成了学生的节日。 红色的玫瑰花,将一丝惊诧掠过我的心头。而我这瞬间的心理活动也丝毫没有躲过孩子们的眼睛,教室里有了些许的骚动,有的互递眼色,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左顾右盼。看来,这是他们给我这班主任准备的一份情人节“礼物”啊!好吧,我还是坦然地面对这“精心”准备的礼物吧!“哦,你们用这么美丽的玫瑰花来装点这节语文课,我真有点受宠若惊了。”我笑呵呵地说。也许是我的话出乎他们的意料,也许是我的幽默让他们不知所措,教室里出现了瞬时的安静。我信步走下了讲台,顺手从一个学生的课桌上拿起一枝玫瑰:“好漂亮的红玫瑰呀!”我一边欣赏着手中的玫瑰,一边赞叹着。此时,我感觉到学生对我投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