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26304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优 品优 创优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 乳山市黄山路学校 陶海燕山东省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于1月8日在烟台莱州举办。笔者有幸参与了观摩活动,历时三天,听课17节,并于第三天下午聆听了专家评课。本次活动各地区都推选了优秀选手参赛,可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重要体现为如下几种方面:一、把握要素,突显“音乐”的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一步,音乐课堂曾经由老式的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主体感受转变为更多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强调主体参与。于是,某些新的教学理念渗入于多种教学形式与措施之中进入音乐课堂。然而当教师们过多地把目光投入到新理念的运用,把精力放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势必也陷入一定的“

2、误区”,即更多把戏的教学形式成为空洞的“花架子”,缺少了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投放与贯彻,学生在热热闹闹的课堂中并无多大收获。而在本次的优质课中,没有了过多“华而不实”的师“导”生“演”,而是更多的教师引导下师生对教材中音乐要素的细致进一步挖掘,如:每一次聆听均有明确的目的投放,让学生在多次的聆听中逐渐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每一种重点与难点的解决都根据教材内容从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入手加以突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可以说,如今的音乐课堂,已通过了“死板”的老式模式,“热闹”的改革模式,到了一种新旧融合的摸索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新课标指引下注重对音乐课堂中音乐性的挖掘,体现以

3、新的课改理念指引教学、以灵活的设计实现目的,形成了一种“明线”(形式)与“暗线”(目的)有效结合、相辅相成的新思路。在这种思路指引下,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不再是盲目地表演,教师也不再是一味地无的放矢的表扬,而是在教师巧妙设计的活动中一步步走进音乐,师生共同在一次次音乐感受中获得新体验。相信,从这样课堂走出来的孩子,会一每天地更加热爱音乐,更加懂得音乐,更加乐意发明音乐。二、独具匠心,营造生动“和谐”课堂。本次参赛课在“体现音乐性”这一总的思想指引下,教师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了充足的展示。几节优秀的课堂设计可谓新颖独特、各具匠心,而最后的教学效果却是一致的和谐生动。略举几例。如:小学高年级唱歌综合课校园

4、多美好来自青岛市重庆路小学。课前教师做了精心设计与准备,将授课地点莱州双语实验学校的校容校貌,配上实验学校的校歌,制成MV在导学时播放,迅速拉近了与本地学生的距离,新颖动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爱好和自豪感。在接下来的歌曲学唱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次的聆听与范唱,而每一次都突显了音乐性上的挖掘,投放不同的教学目的,将歌曲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次次的目的贯彻中巧妙解决,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最后的拓展部分,教师再一次从学生最亲近、最感爱好的话题入手,将“校园歌曲”追溯到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时代,把孩子的音乐视野向纵深拓展。整节课教师始终从学生最感爱好的视角出发,精心贯彻每一种教学目的,从而使课堂一气呵

5、成,课堂设计精致、简炼,课堂氛围和谐、生动。再如:花蛤蟆一课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歌曲细致到位的把握。歌曲中细微的音乐要素诸多:倚音、反复记号、休止符、强弱力度解决、同一字长短音解决对情绪体现的影响等,教师都做了点拨引导和艺术的解决。特别是教师生动形象的形体模仿、地道的方言加工,使歌曲更富地方特色,极具感染力。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情趣倍增、积极投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是影响课堂设计的核心因素。本次比赛中,也浮现了几节有深度、有层次、有内涵的音乐欣赏课。如:枣庄的鳟鱼五重奏、烟台的大河之舞、青岛的森林的歌声都体现了音乐教师创新的思维、

6、夯实的基本功、对音乐作品良好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欣赏课大河之舞以一条主题旋律为主线,通过多次聆听让学生感受并掌握几种踢踏节奏,以击掌、踏步、点脚、拍桌子、自编动作等多种方式参与音乐活动,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音乐实践中感受节奏的精彩、音乐的魅力。教师娴熟的小提琴演奏让学生很容易抓住旋律线感受节奏的韵律,使踢踏舞这一平常看起来似“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不再“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冲击,不仅感染了学生,连在场教师及评委无不为之振奋。综上所述,一节优质的音乐课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分析,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爱好;离不开教师自身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理解和细致把握,从而能精确

7、抓住重点、提炼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对音乐学科自身音乐性的敏锐感知,对教学目的贯彻的注重;更离不开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及一颗热爱音乐、热爱孩子的诚挚、善良、宽容、热情的心。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需“画龙点睛”。音乐课堂中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效果也是各不相似。在校园多美好的导课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几段风格不同的音乐。教室里回荡着体操、眼保健操及校歌的旋律,没有鲜艳的彩色画面、没有跳跃的动画场景,纯正的音乐调动了现场合有人积极的听觉,课堂鸦雀无声,听课教师和学生一起静静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浮想联翩。这让我想到了目前诸多音乐

8、课堂上无时不在的音配画。高超的电脑技术让跳跃的色彩、活泼的画面吸引了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而她们放在听觉上的精力相对减少,对音乐的敏感限度相对减少。更有甚之,一部分动画从形式上解释了抽象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了画面上,这对于学生接触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是特别不利的。我们不能否认音乐课件对协助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学习爱好有积极作用,然而并不是任何音乐、在任何一遍的欣赏时都合合用教师给赋予的形象意义加以解释。还音乐以自身的不拟定意义,给学生更多聆听的机会和想象的自由,或许才是音乐所应当展示给孩子们的独特魅力。某些优秀的教师就非常善于运用简朴有效的课件令学生耳目一新、给学生以非此无彼之感。如鳟鱼五重奏中

9、将五条小鱼的图形设计为可点击变化的五种乐器,将乐曲的七个乐段设计为鱼身体的七个部分(头、尾五个变奏),非常形象、贴切。校园多美好中用本地学校的校景录成MTV,贴近生活、恰到好处。龙咚锵中用录像展示小锣鼓队的演奏场景,让学生迅速感受了“咚锵”的节奏特点和演奏技巧。快乐的音乐会中小乐器的的直观形象与乐器发音结合,巧妙地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大河之舞中用几种简朴的小标志于旋律下方标示出踢踏的节奏踏点,让学生直观对比,给人以不可删减之感。在细节解决中,有的课上运用老式的大歌片、加上几种小换气标志时直接贴上,给人以亲近感。或者是总结时粘贴几种小卡片,简洁、清晰,结合板书,既美观又实用。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运用的

10、问题上,一位专家评学时的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课件的运用分三种状况:()必须用即去掉课件便达不到好的效果。(2)可用可不用的课件,我们就可以不用。(3)用课件来解释音乐的做法主线就不可取。四、专家点评,明晰此后工作思路。本次观摩活动令人印象深刻,获益颇丰的还属比赛后的专家点评。几位专家针对参评课的点评和建议,可谓提纲挈领、一语中地。总结如下:(1)教学目的应紧紧环绕学生来设定,教学过程紧紧环绕目的来展开。(变通过教学使学生为学生可以)(2)备学时应反复揣摩,多唱、多听音乐作品,突显“音乐形象”,把握“音乐要素”。()设定的问题应当突出“音乐”性,要实际。如有些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师:这节课学

11、到了什么?生:热爱劳动(音乐形象把握不准。)师:这段音乐告诉我们什么?你听到了什么?生:(不着边际)(4)对歌词挖掘很深,却忽视了对音乐要素的挖掘。如:“休止符”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节奏、旋律的对比呼应等都应是把握的要点。()不要太过注重教学环节而忽视了教学目的的完毕限度。如部分课堂歌曲完毕不好,学生呈现太少,只因被其他活动冲淡。“自己唱歌才是最佳的体验!”(6)欣赏课应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7)音乐应当是“听”出来的,是一种从感性(声音)理性(谱例)感性的过程。(8)创编活动可有一种特指的范畴,避免整首歌曲的创编。用“lu”“la”等模唱时要合适,由于对于学生来说相称于新学了一首歌

12、,难度过大。(9)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创新。可超越教材内容、追求多样化的课堂。如:纯正的乐理课、音乐家故事课、不用课件的课等。(0)关注乡土教材运用、突出地区特色。(11)教师专业基本功及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如:键盘(浮现音不准、和弦不对的状况)、声乐、语言的修养(语言不丰富、情感不到位等状况)。(2)应当注意的教学细节:避免教师一遍一遍地跟唱;起拍时手势、语言等要干净,不要反复;多媒体画面太花哨,会影响听觉;避免过多专业术语的运用(太成人化);刚学会歌曲时不要立即用伴奏带;避免和学生太过亲昵的肢体接触;教师无意的走动、活动、转身等不要破坏了音乐营造的意境。课堂是一种教师释放激情、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在一次次的学习、实践、体悟中,我们会一步步地接近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