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式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26059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公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公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公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公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公式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公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公式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公式教学设计数学公式教学设计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下面是职场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公式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数学公式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四)美育渗透点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

2、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二、学法引导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2.难点:同重点.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

3、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公式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板书: S = ah附图(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出示投影2)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师生共同分析:

4、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出示投影3)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评讲时注意1.

5、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测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2)若 千米/时, 千米

6、/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八、随堂练习(一)填空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周长 _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如果 , ,那么 _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如果 , ,那么 _(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

7、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九、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十、板书设计附:随堂练习答案(一)1. 2. 3.数学公式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

8、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

9、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