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25841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 同体的视角有感读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有感 一、现象:背后凉飕飕 这篇论文发表在终身教育研究 2020年第3期, 第一作者是张永博士,第二作者是张艳琼老师。张永博士是华东师范 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社区教育研究。张艳琼老师是 河南省的一名一线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与数学教学研究。 论文从 反思家校社合作的症候出发,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梳理相应的症 结,并提出有关研究建议。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呈现了当前家校社合作实

2、践过程中的三个 典型现象: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家校社合作简化为家校 合作;家校合作衰减为家长配合学校。作者首先从霍茨卡姆理论谈起,该理论揭露了学校教育的一种内 隐理论,即把学视为教的直接结果。这种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内涵在 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中。学校统一教学,统一测评,教师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在教学评价上的差异则被归咎于学校之外 的影响。于是,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就变成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对 学生的全方位监控,家庭、学校和社区成为这一监控网络 的局域网, 家长、教师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则成为监控网络的节点。想想如果自己就是那个处处被无数摄像头监控着的孩子,我不

3、寒而栗。记得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有学校组织在线语文默写考核, 要求打开手机摄像头,老师看着每个学生默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 成,然后马上打卡上传。没有打开摄像头的,老师喊话点名批评。就 这样,教师、家长一起严密监视着孩子的学习。这一切,美其名曰, 对孩子负责。这一切,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论文作者对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及不断简化 和衰减的精准分析,如一记当头棒喝,令人深思,问题如此尖锐,到底症结在哪呢?二、新理念:豁然开朗 作者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指出,家校社合作的一系列症状, 其症结在于基于一种传统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视学习为内化知识的 过程,主张学习是属于大脑的内在活动,并把

4、个体看作学习的分析单 位。接着作者着重介绍,与传统学习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实践共同体 理论,该理论从社会实践开始,参与成为关键过程,将社会世界置于 分析的核心,视学习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作为一线教师,关于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内容,我读得很吃力,每 个字都认识,然而却不理解,读完大脑一片空白。我一遍又一遍反复读,找出回归突破 一一“生命实践” 教育学论纲中对 “实践”的阐述,以及剑桥学习科学手册 中的“认知学徒制”相关理论,我尝试着结合起来理解。从传统 学习观点转变到实践共同体中的边缘性参与,我读出五个关键词。一是实践。传统的学习观的实践强调狭义的可重复的操作性实 践,实践共同体理论的实践强调主动行动

5、者与世界、活动、意义、认 知、学习和知识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二是互动。参与总是建立在对世界意义的情境性协商和再协商的 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理解和经验存在于持续的互动之中一一 事实上,它们是以互 动的方式构成的。三是变化。边缘性意味着置身于由某个共同体定义的参与领域中 多元化的、多样化的、或多或少地投入和包含于其中的存在方式。边 缘性参与关系到社会世界的定位。变化着的定位和观点是行动者的学 习轨道、形成中的身份和共同体成员资格的一部分。四是创造。把个体理解为既受社会条件所限又处在创造它们的过 程中的存在,从而包含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两个方面。五是去中心。对学习进行了 “去中心”的分析,控制权并不

6、 掌握在教师手上,而是掌握在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已。三、新行动:天高地阔 理念的革新,带来行动的焕然一新。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家校社合作的重构”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作为教育实践共同 体,家校社合作如何成为家长、教师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的 学习场,包括儿童学习场、成人学习场、终身学习场。作为儿童学习场,家校社合作为儿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包括在校学习、在家学习、社区学习和远游学习及其间的多重关联。作者张永博士在他另一篇论文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该文汇编在由杨小微 和李家成教授主编的中国班主任 研究一书中),以中小学生在 校学习为切入点

7、,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远游学习之间的多 重关联进行了生态学的分析,详尽剖析了每种学习活动各自的特点及 不可取代的价值,并指出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不仅要研究中小学生学 习活动的多样性,而且要研究这些学习活动之间是如何相互锁定和建 构的,从而提高各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结质量。作者认为,中小学教 育相关者应尽可能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把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联结和 整合起来,形成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圈。优质教育资源生 成的路径不仅可以通过教育相关者的努力来创建, 还可以通过发挥中 小学 生的积极能动性加以转化生成,通过中小学有意义的参与,把 不参与型或被动参与型学生转化为主动参与型学生,形成学生

8、主动、 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成人学习场和终身学习场,家校社合作包含着成人之间的相 互学习、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学习,作者主要阐述了相互学习的可 能性。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叶澜教授在 回归突破 一一“生命实 践”教育学论纲中关于成人学习的重要和困难的论述:今日之文化活动与创造,教育之策划与实践,都须服务且有益于时 代新人的培育,以及对成人世界之观念与行为的改变。 后者之重要性 并不逊于前者。又因成人个性已 基本成型,且活动领域的离散状态, 改变较之青少年更难以实现。然而,没有成人世界的改变,新生一代 更多个体的发展,就会受阻受损甚至被彻底埋没。当代人类社会已提 出终身教育的要求,不只是为了成人

9、适应职业生涯变动、 不稳定的需 要,也是为了人在成人之后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为了成人能为年轻 一代的生存、发展与生命潜力的开发,活出更高的生命质量,创造良 好的代际生态与交互影响;为文化传统在人之生命的 “增殖”提 供更强大的能量。在论文的最后,作者对家校社合作研究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第 一,家校社合作研究亟需更新背后的学习观 ;第二,建构家校社合 作的跨学科概念框架;第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中小学 校与家庭、社区互动的理论。期待在已有系列研究基础上,研究者们 聚焦家校社合作,在学生社区 (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学生社区 (家庭)工作与学校工作互动中探究中小学发展的新可能、新抓手和 新策略。理念更新尽开颜。愿人人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策略,开创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