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257643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伯特&amp#183;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艺术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享 有极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其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因此具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虽然评论界对弗罗斯特的评价褒贬不 一,但其质朴清新、富含哲理的诗篇和诗人和蔼睿智的圣哲形象,最终使 他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非官方的桂冠诗人”、“民族诗人”和拥有最庞大读 者群的现代诗人。弗洛斯特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以自然主义视角反映 凡人小事,既有地方特色,又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芒。寓意丰富、深邃, 超越了时空界限,赋予有限的空间永恒的魅力,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诠 释和思索。一 质朴清新的哲理语言罗伯特

2、弗罗斯特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和洗炼晓畅的语言,体现了对大 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在一些批评家的眼里,弗罗斯特 的诗歌缺乏深度、过于轻描淡写(据说这是他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 要原因),认为他虽然是第一流的诗人,但还算不上伟大。的确,他的诗 并不描写历史或社会的重大事件和变革,但是也绝不像供人们消遣的通俗 作品那么浅薄。虽然他描写的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却蕴含着发人深 思的朴素真理,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弗罗斯特往往在日常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中,感悟出宇宙和人生的真 谛。思想上“小中见大”,艺术上“清中见深”,也许这可以看作是弗罗斯特 作品的一个特点。他的作品没有或很少涉及和反映一般文

3、学史家所说的文 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战争和爱情。他很少描写扣人心弦令人神往的爱 情,更未写过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争,他的诗既没有风云气,又缺少 儿女情。然而他却从垒墙这样普通的活动中感悟到“好的樊篱带来好的邻居”, 这一句有深刻的美感经验和美学上的认知意义(距离产生美感)的命题,既 是文学的、哲学的,也是情感心理学的。它补充并深化了著名的英语谚语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熟能生厌),使人通过篱笆想到并看到一种 “可望而不可及的美” (tantalizing beauty)和感受到一种“愈不能致,愈欲得 之”的“情”,这是一种于平凡中见深刻的艺术概括和哲学概括。

4、比几百年前 英国诗人Robe rt He rick那首教人们及时行乐的小诗“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具有了更大的哲学上的普遍性和生活中的积极性。上举这些一般美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句和名喻,再加上他的诗中很少 堆砌典故,表明弗罗斯特的作品的确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人人 都爱品尝的佳肴珍馐,这也正是他之所以被称为“朴素而深刻的诗人”的缘 故。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体察的细致入微和联想力的 丰富。如他脍炙人口的小诗雪夜林边小立(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结尾名句:But I have pr

5、omise to keep .我还要履行人生的诺言。And miles to go befo re I sleep.万里征程岂容我驻足息肩。 原文中这种无一生僻词语、清澈见底的语言的确达到了 “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的境地。弗罗斯特喜欢用朴素的语言和自然的音调,把 隽永的情味和深刻的生活哲理,注入清新淡雅、令人神往的自然界中,传 达出清丽而丰润的美感,让我们感到一种不可言喻的生命脉搏在跳动,一 种强有力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时代强音在呼唤。然而,弗罗斯特诗作最成功的妙笔,在于他善于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和 灵气,从瞬息万变、微不足道的一景一物、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一山一 水中,通过提喻修辞手法,领悟到

6、含蓄空灵的哲理,给予我们广阔的审美 空间和富于哲理的启迪,下面,让我们来近距离解读这一美学修辞给弗罗 斯特诗歌带来的无穷魅力。二 想象丰富的象征手法弗罗斯特的诗歌总是给人清新流畅、朴素自然的感觉,使读者产生读 懂了的错觉,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始终追求一种“诗以情趣开始,以智慧 结束”的美学原则,寓深刻的哲理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留丰富的 想象空间给读者,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现其主题人类的孤独、 恐惧和渺小,进而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隐喻是诗歌的全部,诗歌完全是由隐喻构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 新的隐喻,否则它将不名一文。”运用隐喻的手法,弗罗斯特探索到“一条 表面上

7、说一件事,而事实上却表达另一件事的途径”。另一方面,弗罗斯 特还特别强调诗歌中的人文情节。他的诗歌虽然多取材于自然景观,但他 的最终目标在于人类的生理及心理感受。可以这样说,弗罗斯特诗歌中存 在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精神世界的孤独与空虚。与夜相识(Acquainted with the Night)就是一首通过描写人类早期 经历,表现人类精神世界沮丧孤独的抒情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人类精神 世界的孤独,同时还体现了空虚的本质,被称之为“灵与肉的毁灭经历”。 他写道:上帝死了,我们与之分享死亡,我们被剥夺了全部,就像没有双 亲的孩子被抛弃在荒凉的家里,过去温馨的屋子和大厅换上了一副冷酷空 荡的面孔。

8、弗罗斯特诗歌的深层内涵与对“无家可归感”的沉思相融,在 与夜相识中勾勒出可怜的愿望、停顿的脚步、漆黑的宇宙,没有任何 积极向上的趋势。另一首诗雪夜林边驻足(In Winter In The Woods)暗示了老人没有 为任何人或为任何事而存活的理由。诗的开头这样写道:门外的黑暗窥视 着他/透过薄雾,好像来自于另一个星球/聚集在空屋的窗棱上。短短三句 交代了人物、场景及时间。门外的暗夜、薄雾以及空屋构成了老人冷漠而 不可预知的外界环境,从而隐射出老人内心世界的空虚与孤独,或者可以 更广泛地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空洞漆黑的夜,微弱的灯 光,屋顶的积雪老人的白发,顺墙而下的冰柱老人的眼泪,

9、通过 这一系列的描写,一个可怜而孤独的人物形象边跃然纸上。补墙(Mending Wall)是弗罗斯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通 过巧妙的隐喻表现主题,“墙”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诗歌的开头 和结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一种不喜欢墙的东西”与“好篱笆才有好 邻居”。事实上,诗人并不支持任何一种观点,似乎只想告诉读者,生活 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人与人之间仍需要 “墙”这种边界标志,“墙”是人类存在最本质的东西。他试图说明,人世间 有许多毫无存在理由或存在必要的,有形或无形的墙、有形或无形的障 碍,墙倒了是因为有许多人不喜欢它,不需要它。人们应该解放思想,共 同拆

10、除这些人为的障碍。令人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使他的邻居觉醒而停 止修墙或开始拆墙,因为他的那位邻居深信:“有好的围墙才能有好的邻 居。”换言之,这首诗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失败而告终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比比皆是,没有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的“两条小路”象征着现代人面对生活的两难困 境;梧桐树(Sycamore)中的“梧桐树”既是农场分界的标志,又是弗罗 斯特困惑的内心世界与恬静的大自然分界的象征。这一手法赋予了诗歌厚 重的哲理感,留给读者多重想象空间,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块,激起千层涟 漪。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几首诗,另外还有恐怖暴风雨、一丛花、山 妇、不情愿等许多其他的诗也都用隐喻的手法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描 写,来刻画人类精神世界的孤独与空虚。三 结语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没有惊人的渲染,没有刻意的雕饰,诗句如行云 流水,恬淡自然。他用智慧的眼睛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琐事中捕捉形 神兼备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熟悉之物更发人深思,简单之物又带有不确 定的内涵,它们与诗人的思考感受交织在一起,打上诗人个性的烙印,被 赋予了生命与灵魂,看似平淡实则技艺精湛。正所谓“静水流深”,其中蕴 藏的丰富内涵,只有探明弗罗斯特语言中的潜流,读者才能感悟到诗人对 人生真谛的诠释及其“始于欢愉,终于智慧”的诗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