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25411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希望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准考证号准确的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

2、个选项正确。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这反映出西周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B国家政权趋于严密C中央权力高度集中D逐渐抛弃商朝制度2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3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多通过察举推荐或对策选用监察官。西汉公孙弘在元光五年举行 的策

3、试中取得第一,后迁御史大夫。北魏时期规定从对策高第者中选任御史。隋唐至明清多 注重选用进士作为监察官。古代统治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官僚队伍具有优秀政治品德B丰富封建官僚队伍的从政经历C确保监察队伍具备较高文化素质D维护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威4自贞观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方可参预政事堂会议。唐高宗时,又规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员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这一变革A推动政事堂的不断完善B加剧士族与庶族的矛盾C加剧皇权和相权的矛盾D加剧中书与门下的矛盾5“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4、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6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7有学者认为:“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明朝政府既是一个无头政府,又是一个多头政府”下列最能佐证此观点本质的是A太监掌握政府的决定权B巡抚变为省级行政长官C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D内阁有参与决策的权力8明清时期,以城隍、

5、关帝、碧霞元君、妈祖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广泛流传,甚至还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民间信仰中行业神崇拜发展最为兴旺。这反映了当时A民众社会生活的多样化B中央集权统治面临危机C政府与民众信仰一体化D男尊女卑观念有所减轻9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某官职:“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制之威重。”据此推断这一官职是A西汉刺史B唐代中书令C宋代转运使D清代内阁大学士10(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二模)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差别)征(田赋)”,鲁国的“初税亩”,再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初为赋”,即田赋改革。这些改革A推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彻底瓦解B促使石器锄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促使佃农和自耕农出

6、现D推动公田制度逐渐完善11(2021甘肃白银市高三三模)下表所示为有关西汉初期粮食价格的文献记载(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A时代越近的记载越可信B经济数据需要慎重核验C史官的记载真实性更高D种植结构影响粮食价格12(2021宁夏石嘴山市高三一模)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铁商孔仅主持盐铁官营工作;任用出身商人家庭的桑弘羊主持策划财政经济措施。此举表明A西汉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B察举制度扩大汉朝统治基础C国家治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高D商人势力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13(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二模)班固在汉书中记述“(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

7、,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材料表明了汉代时期A官营纺织业作坊规模庞大B棉纺织业的重要性获得关注C民营丝织业得到较快发展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走向松动14(2021哈尔滨市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三三模)在唐贞观、永徽时期,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田令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流民问题日趋严重B自耕农经营占主导C土地集中痼疾难返D以均田制限制兼并15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

8、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这些规定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B完善了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1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这表明宋代A行业具象化B等级界限清C行业分工明D职业有细化17典当最早称为“质”,意为“以物质钱”。宋代典当成为正式行业,高宗曾下诏:凡开设典当者得授以朝奉郎官衔,并免除捐税徭役,“ 朝奉”从此成为人们对典当从业者的尊称。可见典当行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B属于官办金融机构C加剧了对人民的剥削D改变

9、传统抑商观念18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勿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19西周有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战国有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上述规定A体现了统治者仁爱之心B说明人与万物平等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D保证了社会的稳定20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流派,由于这些思想的提出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其

10、治国思想差别很大,但他们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君主专制”。这说明当时A国家统一为人心之所向B兼并战争推动思想统一C等级分封重新焕发生机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21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黄帝内经指出“天赋地载,万物悉备,莫责与人。”这说明中医药学A蕴含以人为本的思想B立足社会实践C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D利于健康养生22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个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土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野史笔记于

11、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程朱理学的兴盛B政治环境的清明C印刷技术的进步D文化体制的发展23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反映出A政府的对外文化政策由禁绝转向开明B大一统时代推动文化由对抗走向融合C儒家思想经受佛道冲击逐渐走向复兴D佛教传播转向学者导致弃儒从佛普遍24张载强调:“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居贤德善俗”,“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这说明他认为在社会建设中A必须由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来

12、领导B从社会风气的根本入手调节才能有效C教育是决定社会治理水平的要素D知识分子群体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共计52分)25.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中国早期的地图基本上是手绘的。两宋时期开始制作石刻地图和印刷地图。石刻地图可以拓片的形式传播四方,印刷地图更可为一般平民收藏和使用。据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宋代印刷地图流传下来的较多,多是作为书籍插图得以传世。大约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儒学经典的图释中出现,可称为释经图,如杨甲六经图所附十五国风地理图

13、、程大川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所附禹贡山川总会之图等地图,以及程公说春秋分纪中的九州指掌图;第二种是类书插图,如南宋末成书的事林广记,地舆类有历代国都图历代舆图,宫室类有宋东京图三幅;第三种是方志地图,主要是各州县城市地图。 摘编自文物中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地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广为流传的原因。(12分)(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两宋时期地图的史学价值?(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以家庭为本位进行人口管理,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中国古代的户籍制

14、度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后,推行“户籍相伍”、“什伍连坐”,民众不得擅自迁徙,户籍制度成为加强专制与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到隋唐时,户籍与地籍合一,户籍不仅是赋税依据,还成为地籍凭证。到了宋代元时期身份户籍开始转向职业户籍,职业世袭的身份户籍充当了划分与固定社会等级的角色。明清两代大致都经历了由黄册户籍到保甲户籍的转变过程,到清代实行摊丁入亩、赋役合并之时,盛行二千多年的户籍赋役制度终于废止。摘编自张东平中国户籍制度的源流及法理分析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伴随国内外环境的剧变,清政府在一些开明人士的倡导下,开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

15、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这部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的功能。其次,法规区分了人籍与户籍,法规将表现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再次,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制度的作用。(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指出户籍制度的新变化。(12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