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252923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学案第十三课松鼠第十四课松树金龟子第十五课国宝大熊猫第十六课(师生自荐课文)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咏物诗的特点。2.能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并能向人介绍动物的外形、动作、习性等。3.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4.本单元都是科学小品文,要体会其运用生动说明的方式介绍事物的特点,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分析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首句“垂緌饮清露”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

2、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那么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那么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

3、议论。“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假设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了。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

4、相警.我亦举家清。”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首咏蝉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

5、艺术形象。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着的精神啊!次联又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三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似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浦起龙读杜心解评

6、析这两句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哀,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那么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佚名杜诗言志云:“此时庸庸碌碌之人,谁知杰士心中之事。彼纷纷鸣噪者,不过野鸦之类耳,有何意绪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呜叫时常立于山崩树上。本草

7、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本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慨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故清人金圣叹称其“深得比兴之遗”。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拟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

8、”“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气氛;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于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祀,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备感其声之哀怨凄恻。清人沈德潜评论这两句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句胜于钩辀格磔(像鹧鸪啼声,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中“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之句)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面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衬托鹧鸪啼声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