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25291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小班:(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6)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8)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初步学

2、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9)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中班:(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学习10以内的基数:顺着数、倒着数、学习目测群数,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3)学习10以内的序数。(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5)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概况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逐级分类。(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学

3、习按特定的规则排序。(7)能听清楚老师的话,能按要求进行活动,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9)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10)能自己选择小组活动,即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游戏活动。(11)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量的差异,物体的现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大班:(1)学习10以内

4、的单数、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4)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5)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8)学习

5、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10)能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11)认识角、元、2元、5元、10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值是不同的。(12)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13)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1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况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15)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

6、论;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16)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序号内容具体分解1数概念与运算1、10以内的数(基数、序数、数的实际意义、数量的比较与守恒、相邻数、单双数、零等)2、数数(唱数、手口一致点数、目测数、按群数等)3、书面数符号(数字的认读、书写与表征)4、数的组合与分解5、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2集合与模式1、集合(集合中兀素多少的比较,集合的交、并、补、差关系和包含关系,是形成数概念,进行数运算的基础。教学主要包括区别1和许多、对应等)2、模式(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

7、,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3分类与统计1、分类(一维特征、一维以上的特征、层级分类等)2、统计(在分类基础上初步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对资料作出分析,能看懂和学习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表征统计结果)4、几何形体1、平面图形:圆形、止方形、二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2、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止方体、长方体3、形体之间的关系与等分5、量比较及自然测量1、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差异2、感知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3、自然测量(能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定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6、空间和时间1、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

8、近等2、空间运动力向:问前、问后、问左、1可右、向上、向卜等3、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4、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数概念幼儿数概念教育的要求:小班: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中班: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2、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大班:1、会10以内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接数、倒着数的有关事例。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等差关系。3、感知和体验10以内数除

9、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4、感知和体验两个较小的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5、会解答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初步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计数计数教学内容可分为:唱数、按物点数(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目测数、按群计数。注意点:1、小班可以学习5以内唱数、中班10以内唱数、大班学习30以内唱数。2、按物点数包括顺数和倒数,顺数和倒数又分为直线排列数和非直线排列数。3、小班能按数取物(5以内);中班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10以内)4、目测数先于数数能力发展,可以在小、中、大班进行,但在目测数目上要求

10、有所不同。45岁目测最大数是5。5、按群计数是以按物点数为基础的,是大班活动重点。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数的真正含义,其由易到难的活动内容是: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零等。教师开展这些教学时,需要与数词的教学融合。注意点:1、基数教学主要围绕三个重点:说出总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2、序数教学要结合教具的排列变化,明确序列的起点和方向。3、相邻数教学可分以下步骤进行:?以唱数点数方式复习数字。?引导幼儿观察相邻数的图片。?让幼儿明确数字的顺序。同时要注意设置游戏情境,解决实际问题。4、单双数通常是大班教研内容,主要掌握10以内的单双数,要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5、0的教育除了联系生

11、活外,还应准备丰富的教具和实物,以让幼儿掌握0在不同场合的实际含义。数字认读与书写数字认读是指掌握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能用数字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认读多安排在中班,书写则放在大班进行,主要让幼儿掌握握笔姿势和写字的规范。注意点:1、要多种形式结合,学习数字的认读。当幼儿熟悉字形后,可采用卡片练习做配对游戏。2、数字书写时间不宜过长,写字的常规和写字的姿势培养比写得好不好更重要。数的组成和分解1、10以内数的组成一般在大班进行。目标是: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总数比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大,部分数比原来的数小;理解数组成中的互补、互换规律。2、学习数的组成,课通过数实物、推理、理解后的记

12、诵三个途径学习。需结合多种方式,让幼儿充分操作体验,忌死记硬背。教师要归纳规律,提升概念。数运算1、数运算主要指10以内数加减运算,主要包括:学习实物加减、口述应用题和列式运算等。2、口述应用题和纯粹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加减题区别在于,应用题寓加减问题于情境中。3、列式运算内容:?识别符号“=”及含义;?多种形式(根据实物演示列式、看图列式、根据口述应用题列式)呈现列式;?得数为0的列式运算?加法交换律(a+b=b+a)数运算设计要点:1、结合生活中实例,体验加减法含义。2、迁移操作活动的经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含义。3、通过多样化交流讨论,为表象运算做准备。口述应用题设计要点:1、渗透生活情景,

13、唤起幼儿经验2、应用题难度要适宜,语义结构有变化。3、教师口述应用题和幼儿编应用题相结合。4、关注集体的交流讨论,提示儿童的准确表达。列式运算的设计要点:1、结合生动情景,将具体转化为抽象。2、运用多种方式,掌握符号及其含义。3、兼顾不同水平,充分操作和练习。4、注重师幼互动,关注集体讨论。集合与模式集合概念发展特点: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感知有限集合(3岁以后空间封闭式集合数图比直线式排列感知容易)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数数、一一对应、视觉性提示)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集合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集合教学的不同年龄段要求:小班:1、知道自己和自己相关物体的归属,体验物体的相同属性。2、

14、体验1和许多及其关系3、能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做集合。4、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5、会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样多。中班: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2、能概况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3、能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大班:1、对集合做层级分类,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2、能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集合教学的设计要点:1、渗透生活情景,设置问题背景2、调动游戏手段,感知巩固概念3、调动多种形式,加强操作体验(可运用求同操作按标记求同、用排除法的方法进行操作练习。)4、学习正确比较,体验多种比较(对应比较的三种类型:重叠比较、并放比较、联线比较)模式教学的

15、设计与组织: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模式特性重复性(如ABABAB或1,2,3,5,8)和可预测性模式类型一一重复性类型(如ABC,ABC,ABC)和发展型类型(如“ab,abb,abbb,abbbb)还可分为实物模式和符号模式模式教学设计要点:1、合理、巧妙利用生活情景和故事情景2、有序体现模式能力发展的渐进要求3、关注多样化的模式表征分类与统计分类活动有:按外部特征分类、按内部属性分类、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通常用肯定或否定标记来代表)分类、两个特征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层级分类(适宜中班末进行)、多重角度分类(适宜大班)分类教学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1、学习按物体的一维特征分类2、学习按层级分类3、学习按二维(以上)特征分类分类活动设计要点:1、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