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251826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A. 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闭关锁国的危害2. 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A. B. C. D. 3.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

2、立了()A. 行省制 B. 郡县制C. 分封制 D. 世袭制4.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A. B. C. D. 5. 有一本史书,历时19年编撰,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A. 史记 B. 资治通鉴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6.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灿烂的科学技术发达的

3、社会经济丰富的文化生活包容的开放意识A. B. C. D. 7.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B.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C.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D.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8. 历史课上,老师设置了一个卡片游戏,请同学们把卡片上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下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9.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 产生于商

4、业纠纷中B. 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C. 是民间交易的凭证D. 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10.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指南针传入欧洲蔡伦改进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 B. C. D. 11. 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以下选项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 城市中出现固定娱乐场所“瓦子”D. 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12. 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成果。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精美的图书,主要得益于下列表

5、述中的哪些重要发明()北宋时发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东汉蔡伦改进了技术,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唐朝炼丹家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毕昇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A. B. C. D. 13.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指南针),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 印刷术的运用,加快了人类文化的传播B. 火药武器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作战方式C.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D. 三大发明的出现,阻碍了人类历史的进步14. 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机构重叠,权力

6、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A B C D15. 我国的历史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其发展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权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16. 宋朝时,下列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契丹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A B C D17. 洁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的标志是()A市舶司的设置 B中书省的确立 C宣政院的设立 D驻藏大臣的设置18. 历史

7、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唐诗宋词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满江红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A.匈奴、契丹 B. 匈奴、女真C. 吐蕃、女真 D. 吐蕃、契丹19.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A苏轼 B辛弃疾 C陆游 D李清照20. 某班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下列史实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

8、最多的粮食作物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 读图,回答问题。(10分)(1)图一是力劝宋朝皇帝亲征澶州抗辽的名相,他是谁?他劝的是哪位皇帝?(2分)(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在抗击金军方面立下了哪些重大战功?后来他被哪个奸臣所害?(4分)(3)图三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谁?他抗击的是哪个政权?(2分)(4)上述图片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22. (15分)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阅读下列

9、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一是哪一制度的示意图?(2分)图二是哪一朝代的行政机构图?(2分)图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哪一机构?(2分)材料二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阅读材料二,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2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两点即可)(3)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什么发展趋势?(3分,言之有理即可)23. (15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

10、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探究一制度篇(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五权宪法(2)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中国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4分)探究二经济篇(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3分)探究三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

11、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4)根据上述内容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3分)探究四感悟篇(5)综合以上内容,说一说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DABB 6-10AADCD 11-15 DBDDD 16-20ACBDA二、非选择题21. (1)寇准。宋真宗。(2)岳飞。战功: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率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秦桧。(3)文天祥。元朝。(4)坚贞不屈、爱国,勇于斗争等。22. (1)三省六部制。元朝。御史台。(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等。(两点即可)(3)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两点即可)23. (1)行省。(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3)曲辕犁或筒车。(4)宋词和元曲。(5)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