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谈骨气基础练习能力测试冀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25125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谈骨气基础练习能力测试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谈骨气基础练习能力测试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谈骨气基础练习能力测试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谈骨气基础练习能力测试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谈骨气基础练习能力测试冀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谈骨气【基础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富贵不能淫()嗟来之食()答案:ynji2.对下面三个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淫乱动摇屈服B.迷惑迁移弯曲C.迷惑改变屈服D.荒淫变动委屈答案:C3.根据本文内容填写表格。事例与之相对应的孟子的话文天祥慷慨就义贫贱不能移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4.用直线连接人物的时代和身份地位。现代古代文天祥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知识分子闻一多士大夫答案:5.下面对本文事件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个事例都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B.事例从古到今,涉及时间长。C.人物从士大夫阶层到一般穷人,有代

2、表性。D.事例典型,有针对性。【能力提高】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么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1.谈骨气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2.这段文字用_做论据,论证的是_3.这段文字用的论证方法是_。4.写出表明吃了“嗟来之食

3、”后果的一句话(用原文中的话)。_5.“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里的“积极意义”是什么?_答案: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2.贫者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3.论证方法是例证法。4.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5.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

4、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二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_2.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第一层:_第二层:_第三层:_3.文中举学游泳的例子,直接证明了什么?_4.文中加点的词“必须”可以去掉吗?为什么?_答案:1.“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2.|第一层:提出本段的论题和论点。第二层:分析问题。讲道理,至以学游泳为例,证明论点(句正面举例反面举例)。第三层:结论,阐述什么是“从实际出发”。3.接近实际,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4.不可以去掉。“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这里用在“去接近实际”之前,强调了想和做联结起来,接近实际的必要性。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如果去掉,不但句子不通,而且也没有强调作用了。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