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 山 记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24985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 山 记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 山 记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 山 记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 山 记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 山 记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 山 记 Word版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精品资料语文课时训练1黄山记基础夯实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3)一连好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却很冷淡。A.截止启用反应B.截至起用反应C.截止起用反映D.截至启用反映解析本题考查同音近义词的辨析。“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句(1)用“截至”;“启用”是“开始使用”的意思,“起用”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与免职的人员”,句(2)用“起用”;“反应”是指“事

2、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是名词,“反映”是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是动词。句(3)用“反应”。答案B2.导学号5076000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B.这是在两大瀑布光滑的奔泻而下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C.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都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D.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解析B项,语序不当,“光滑的奔泻而下的”应改为“奔泻而下的光滑的”。答案B3.导学号50760002填入

3、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的移动化,同时也意味着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移动化。如今,拥有移动终端,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进入阅读状态。移动终端的普及促进了阅读,它也导致了浅阅读的盛行。作为媒介技术及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移动互联时代的浅阅读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浅阅读,我们需要从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客观全面地认识浅阅读现象。A既只要因此因为/所以B就无论但是所以/因而C不仅只要然而/显然因此D虽然/但是由于尽管但解析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互联网技术和浅阅读的关系。第处要注意后面的“同时”一词;处要注意后面的“都”;处是转折关系;处另

4、提一个问题;处可以不填任何词语,但为了凸显互联网时代的浅阅读的特点,填入“显然”亦可;处是结论。综合看,C项最恰当。答案C能力提升一、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

5、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丰富的园艺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

6、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

7、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

8、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

9、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

10、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解析A项,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绘有详有略,主要是表现太湖山水的逸趣横生,所以A项不正确;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正确。答案AD5.文章第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对东山一带的“胜概”进行概括,首先得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围第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答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从文章内容出发,

11、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1)文章第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内涵主要是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参考答案“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

12、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7.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答题。题干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和态度,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释。答案示例(1)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

13、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2)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二、语言运用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长期观察。齐

14、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解析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第一空由“有赖于思想感情”确定填“思想感情的产生”;第二空由“要”确定填“就”或“必须”;第三空由“一定画不出好画”确定填“对客观事物不熟悉”。参考答案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对客观事物不熟悉9.概括下面的内容,并用平实的说明性文字介绍黄山。(不超过50字)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

15、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解析去掉作者评价性的词句,将说明性的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组成顺畅的语段。参考答案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方圆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它由火山喷发而形成,主要结构成分为花岗岩。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黄山特有的“摄身光”现象下一个定义。作为最高的奖赏,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是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摄身光”是解析下定义时要注意其形式特点:被定义的概念+是+特点+被定义的概念的上一级概念。参考答案一种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的自然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