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2498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试题32生物群落的构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第3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 较短,其原因是 ()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 B C D 解析:题中、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是灌木形成后 的特点。 答案:A2(精选考题苏北四市)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 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2、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C该群落中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解析:裸岩上群落演替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才可能是地衣,因为土壤还未形成,但当狂 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所以先出现的可能是草本植 物。 答案:B3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3、速度比初生演替的 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 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B4(精选考题浙江宁波联考)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 (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解析:群落丁含有的物种多,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答案:D5(精选考题辽宁沈阳联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

4、度。某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绘出海拔高度与物种数目的关系图(如图),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解析:由题意知,低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高海拔地区的高,因此海拔1 000 m处生产力 高;结合图可以看出海拔3 000 m左右物种数目最多,海拔1 000 m处物种数目少;“生 产力假说”认为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与题中研究结果矛盾,所以此研究结果 不支持“生产力假说”。 答案:A6(精选考题北京海淀

5、期末)如图是对某地种植的广东松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上升 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图示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该种群密度将会下 降,该种群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能量降低,环境阻力下降。 答案:D7(精选考题青岛模拟)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群落种种2种3种4种5种6种7种8甲924001111乙025202020500丙06520103200 A.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

6、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别、概括和判断能力。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 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 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 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答案:C8(精选考题扬州市第一二次调研)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

7、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 应,生物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配置,使群落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缓解了 种间竞争,引起这种结构特征的因素很多,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等。 答案:D9为了研究第、两类细菌的种间关系,某同学将这两类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 养,实验测定了混合培养液中第类细菌在第一代Zt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与第二代Zt1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如图表示实验观察到的Zt1和Zt的关系,虚线

8、表示Zt1Zt时的情况。请据图推测,混合培养数代以后,第类和第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X() A第类与第类都减少 B第类与第类都增加 C第类增加,第类减少 D第类增加,第类减少 解析:由题图中曲线上点对应的Zt1和Zt的值可以看出,在横坐标大于0时ZtZt1,说 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第类细菌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少,是竞争的失败者,第类细 菌逐渐增加。 答案:D1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 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

9、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解析: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的较大的动物。 答案:B11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 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类群数(类/m3)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m3)3656657501 9832 490 A.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B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呈正相关 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有

10、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干扰;离污染越远, 污染物越少,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越大;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虽然较强,但个体微小, 因此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答案:AB12(精选考题江苏)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 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精选考题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 的有(多选) ()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

11、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518114212110214米草群落312290011000 A. 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由表中数据不能推测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 样本的大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不会改变结论。 答案:A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如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 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 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 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 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 度为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