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247516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0001.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 “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 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为文主张“宗经” “师古”,取 法唐宋,著作甚丰。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 柳贯、黄漕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 书。二、课文概述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

2、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 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 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 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三、文体简介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 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四、文章讲析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 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

3、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 “嗜学”和“家贫” 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 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 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 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 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若“手自笔 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 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 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

4、,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 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 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 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 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 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 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 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 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

5、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若 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 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 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 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皇也不随便。这是用 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 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

6、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 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 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 是写求师难。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 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 上着眼。“足肤辍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 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

7、棉袍,每 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 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 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儿个动词,“被” “戴“腰“佩” “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炸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 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 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 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 那么,他为

8、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以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 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 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 括了许多类似情形。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 方法。而这种夹叙央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 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 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 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 苦经历是正面教

9、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 为若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 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 鲜明,很有说服力。一、基础演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或遇其叱咄():(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负箧曳屣():(4)埠然若神人():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媵人持汤沃灌()(3)同舍生皆被绮绣()(4)腰白玉之环()(5)左佩刀,右备容臭()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是一篇3.

1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是一篇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是一篇。这种文体具有的性质,本文就是为勉励同乡后辈马生而写的。作者是_代散文家,人称答案:1. (1) chi dud训斥,呵责。(2) si等待。(3) qiexT箱子,这里指书箱; 鞋子。(4) y&光彩照人。2. (1)担忧 (2)热水 (3)通“披”,穿 (4)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5) 气味,这里指香气赠序临别赠言明宋濂开国文臣之首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 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 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 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辍裂而不 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 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 解释下列句子

12、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6. 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儿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7.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 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答案:5. (1)借 (2)请教 (3)通“肢”,肢体(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6. 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

13、学经历: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劳苦;生活的 艰难。7. 示例:(1)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发扬。(2)不值得提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待知识要人人平等,当今时代更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912题。(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发;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乙

14、)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 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 儿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 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倍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出。”夫以孔 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I).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或遇其叱咄()(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

15、)若既不出户()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12.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但在阐述“为学”方法时,两段文字相同 之中又有不同,请认真阅读后分析并指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案:8. B(1)有时 (2)地方区域 (3)交往 (4)门(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 教。(2)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9. 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要与人研讨交流。不同之处:甲文,从为学之难的角度 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从“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上谈勤勉,还谈了认真钻 研,独立思考,还谈了要出门学习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