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24602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教师个性化批注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教学目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教学

2、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 、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一、激趣导入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介绍作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

3、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二感知求疑、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

4、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嗜逾叩叱咄俟负筐皲媵烨()注意停顿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卒获有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三、探究内化。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标出疑难之处,

5、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

6、解决的,全班讨论。() 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汤:热水 再:两次 食(s):同“饲”,给饭吃。 被(p):通“披”,穿着。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四拓展延伸宋濂贫而嗜学,乐书而忘忧你受到的启示?六、布置作业、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教后反思: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解决了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本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二感知求疑

7、再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1、做基训第四题2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 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 求师:从乡之先达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艰难受人照顾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三、探究内化。1再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

8、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要点提示:(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9、5)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2、做基训第二课时第一大题四拓展延伸1请写出一两个关于“勤学”的名人名言2写一篇读后感范文如下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

10、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

11、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

12、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五补充字词解释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言和而色夷谦和冠:勇冠三军天下第一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请:战则请从请让我俯身倾耳以请请教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日再食两次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忧患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久而乃和(顺承连词)生: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生: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生:古今异义: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今:趋势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今:或者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教后反思: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