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824532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命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4.8.1生命可以永恒吗 1、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个体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Z.k.Com 从婴孩成长为儿童,又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寸时光,让每天都过得充实,不错过美好的青春年华。2、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

2、加热爱生命。3、生命有接续(生命的接续有什么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因此,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4.8.2敬畏生命 1、我们为什

3、么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 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2、我们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 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3、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

4、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4.9.1守护生命 1、我们为什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2、如何看待轻生或自残的行为? 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当某些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尊严、自由、被接纳等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住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成长中的我们,不能不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5、3、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些人为灾难。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4、我们为什么要养护精神? 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方面,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另一方面,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

6、美。5、我们如何养护精神家园?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史诗。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4.9.2增强生命的韧性 1、什么是挫折? 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这些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2、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即使遭遇同样的挫折,不同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是不同的;

7、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3、如何正确认识挫折?Zk.Com 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产生这些负面的情绪感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看待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4、如何面对挫折? 面对挫折,各种损害生命的应对方式都是不明智的。相反,我们需要发现、挖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我们

8、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品质。面对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5、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有哪些? 欣赏、培养幽默感,可以帮助你放松肌肉,缓解压力,同时可以从中体悟生活智慧、人生哲理。和自己信任的人谈一谈。和信任的人谈自己的问题,可以舒缓紧张感,在增进信任感的同时获得心理的支持,以及一些具体的经验、建议。考虑并接受最糟糕的结果。预料挫折情境可能带给你的最糟糕的结果,接受它,你就已经开始转向问题的解决。关心、帮助他人。向处境不利的人们提供帮

9、助,可以让眼前的挫折显得不是那么严重。培养某方面的兴趣。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艺,加以培养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的专长。有了这项专长,你自然就自信心大增,耐挫力也就增强了。6、我们为什么要寻求他人的帮助? 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年,我们在坚持目标和不断努力的道路上,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4.10.1感受生命的意义 1.生命的追问(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命?)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将个人追求建立

10、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2.发现我的生命(如何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Zk.Com 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4.10.2活出生命的精彩 1.贫乏与充盈(人们对待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千姿百态。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 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

11、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2、我们为什么要彼此关切? 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生命拒绝冷漠。ZK 3、我们为什么要关切其他的生命?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其他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我们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4、我们怎样关切他人? 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5、如何看待生命的平凡与伟大?k.Com 在历史上,那些被我们认为是伟大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们生而伟大,而是因为他们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命虽然平凡,却也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