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门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24313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洞门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隧道洞门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隧道洞门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隧道洞门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隧道洞门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洞门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洞门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隧道端洞门设计一,技术标准及执行规范1. 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 40km/h隧道主洞建筑限界净宽:1.50+0.25+2X 3.5+0.25+1.50=10.50m隧道建筑限界净高: 5.0m路基宽: 8.5m2. 遵循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JTJ026.1-199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二、工程概况根据隧道需风量分析确定,本隧道采用自然通风。隧道内的供电照明负荷和应急照明按一级负荷

2、考虑。1 、地形、地貌隧道区地貌属于丘陵低山地貌。 隧道地处山体的左侧山坡地段, 地形起伏较大, 山高坡陡,山体走向近SN向,隧道走向与其基本平行。在隧道的进出口地段发育路线走向呈小角度相交的小冲沟,呈“ U”字型沟谷。隧道轴线通过路段地面标高222310m,相对高差约88m,隧道顶板上覆围岩最大厚度约87.0m。地形坡度2555 左右。山坡植被稀少,主要为灌木丛, 坡面多出露基岩。隧道通城端洞口段地处冲沟附近的 G106 底下,地形较平缓,覆盖层较厚,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黄泥界端洞口段地处SN向冲沟内的G106底下,地形较缓,基岩裸露,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2. 围

3、岩分级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块室内岩石试验成果可知, 该隧道片岩和花岗岩均为强风化, 饱 和抗压极限强度Rb小于30Mpa,为软质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根据计算结果,强风化片岩和花岗岩围岩分级均为V级。3. 水文地质根据调查, 隧道区的山体上未发现地表水体, 亦未发现地下水出露点。 根据钻孔内抽水试 验可知:其地下水量0.20t/d,但雨季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将沿陡裂隙下渗,富集在 F断层内, 严重影响洞室的稳定,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附录D,隧道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 均无腐蚀性。详细分析结果见工程地质报告。三、洞门设计步骤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关于洞口

4、的一般规定:1 、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营 运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3、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应根据情况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并和路基排水系统 综合考虑布置。4、洞门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1 确定洞门位置1.1 洞口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洞口的边坡及仰坡必须保证稳定。2、洞口位置应设于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 3、位于悬崖陡壁下的洞口,不宜切削原山坡;应避免在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进洞。4、跨沟或沿沟进洞时,应考虑水文情况,结合防排水工程,充分比选后

5、确定。5、漫坡地段的洞口位置,应结合洞外路堑地质、弃渣、排水及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6、洞口设计应考虑与附近的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设物的相互影响,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7、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地质条件较好; 做好防护;设置明洞1.2 洞口地质条件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块室内岩石试验成果可知,该隧道片岩和花岗岩均为强风化,饱和抗压极限强度 Rb小于30Mpa,为软质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洞身发育 F 次生小断层, 受其影响岩石中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特别破碎, 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较重严重。隧道地段节理裂隙较发育, 2组节理裂隙平面上呈棱行,较规则,与区 域地质构造方向一致,多数间距12m,多为微张

6、张开型,无充填,岩体被切割呈块状、片 状。1.3 隧道净空与限界的基本概念 隧道净空:隧道衬砌内轮廓线所包围的空间,根据“隧道建筑限界”确定的。隧道建筑限界:为了保证隧道内各种交通的正常运行与安全, 而规定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 何障碍物的空间范围。图3.1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单位:cm)H-建筑限界高度;W-行车道宽度;Ll-左侧向宽度;Lr-右侧向宽度;C-余宽;J检修道宽度;R- 人行道宽度;h-检修道或人行道的高度;E-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B_=Ll; E-建筑限界右顶角宽 度,当Lr 1m时,E=1m建筑限界高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 路取5.0m ;三、四级公路取4.5

7、m。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不设余宽;当不设置检修道或 人行道时,应设不小于25cm的余宽。3.2.2检修道和人行道的设计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隧道内应设置检修道。 其它等级公路隧道,应根据隧道所在地区的行 人密度、隧道长度、交通量及交通安全等因素确定人行道的设置。 检修道或人行道宜双侧设置; 检修道或人行道的宽度按表3.1规定选取;检修道或人行道的高度可按 20 80cm取值,并综 合考虑以下因素:1、检修人员步行时的安全;2、紧急情况时,驾乘人员拿取消防设备方便;3、满足其下放置电缆、给水管等的空间尺寸要求。表3.1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最小宽度(m)公路 等级设计速 度(km/h)车道

8、宽度(W)侧向宽度余 宽C人 行道R检修道J隧道建筑净任宽左 侧Ll右 侧Lr左 侧右 侧设检 修道不设人 行道、 检修道高速1203.750.71.20.70.711公路X 25555一级3.750.70.7公路100X 20.515510.5803.750.50.70.70.710.25X 2555603.50X 20.50.750.750.759.75803.750.70.7111X 255二级603.500.50.5110公路 三级X 2403.500.20.20.79公路X 2555四级303.250.20.20.27.5公路X 2555203.000.20.20.27X 2555注

9、:三车道隧道除增加车道数外,其它宽度同表;增加车道的宽度不得小于3.5m 连拱隧道的左侧可不设检修道或人行道, 但应设50cm(120km/h与100km/h时)或25cm(80km/h与60km/h时)的余宽。 设计速度120km/h时,两侧检修道宽度均不宜小于1.0m;设计速度100km/h时,右侧 检修道宽度不宜小于1.0m。隧道路面横坡,当隧道为单向交通时,应取单面坡;当隧道为双向交通时,可取双面坡。 坡度应根据隧道长度,平、纵线形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采用2.0%。当路面采用单面坡时,建筑限界底边线与路面重合;当采用双面坡时,建筑限界底边线应水平置于路面最高处。隧道内轮廓设计除应符合隧

10、道建筑限界的规定外,还应满足洞内路面、排水设施、装饰的需要,并为通风、照明、消防、监控、营运管理等设施提供安装空间,同时考虑围岩变形、 施工方法影响的预留富裕量,使确定的断面形式及尺寸符合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隧道内 路侧边沟应结合检修道、侧向宽度、余宽等布置,其宽度应小于侧向宽度,并布置于车道两侧。1.3确定洞门类型洞门是用以保护洞口、排放流水并加以建筑装饰的支挡结构物。它联系衬砌和路堑,是整 个隧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隧道进出口的标志。 对于铁路隧道, 隧道的场地就是其进出 口洞门墙外表面与线路内轨顶面标高线交点之间的距离。 此外, 洞门是隧道的咽喉, 也是隧道 的外露部分,在保证

11、安全的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洞门形式,并应适当进行洞 门美化和环境美化。洞门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减小洞口土石方开挖量二、稳定边仰坡三、引离地面流水1.4 装饰洞口 根据洞口地形、地质及衬砌类型等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洞门结构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 一、隧道门 -隧道门指修建在不设明洞的隧道洞口的支挡结构物,包括环框时洞门、短墙式 洞门、翼墙式洞门、柱式洞门、台阶式洞门、斜洞门和耳墙式洞门等。二、明洞门 -明洞门主要配合明洞结构类型设计,明洞有拱形明洞和棚洞之分,相应明洞门 也分拱形明洞门和棚式明洞门两大类。 棚式明洞门并不单独设置, 通常在棚洞洞口端横向顶梁 上加设端墙,以拦截落石,

12、避免其坠入线路影响行车安全。1.4洞门形式的选择按分类,姜源岭隧道 K33+975 端洞门,基本服从于路线走向,路线与地形等高线基本正 交,洞门按受力结构设计。洞门形式结合实际地形、地质情况选定。根据洞门所处地段的地形 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遵从“早进洞,晚出洞”的设计原则,并考虑洞门的实用、经济、美观 等因素,因此本隧道洞口采用端墙式洞门,洞门简图见图 3.11.5洞门构造要求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洞门构造要求为:1、洞门仰坡坡脚至洞门墙背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洞门端墙与仰坡之间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不小于1.0m,洞门墙顶高出仰坡脚不小于 0.5m。2、洞门墙应

13、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泄水孔;洞门墙的厚度可按计算或结合其他工程类比确定3、洞门墙基础必须置于稳固地基上,应视地基及地形条件,埋置足够深度,保证洞门的稳定。基底埋入土质地基的深度不小于 1.0m,嵌入岩石地基的深度不小于 0.5m;基底标高应在最大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基底埋置深度应大于墙边各种沟、槽基底的埋置深度。2.洞门结构设计计算2.1、计算假设及相关规定洞门的端墙和翼墙均可视为墙背承受土压力的挡土墙结构,根据挡土墙理论设计。本端墙式洞门按计算挡土墙的方法分别核算各不同墙高截面的稳定性和强度, 以此决定端 墙的厚度和尺寸。 为简化洞门墙的计算方法和便于施工, 只检算端墙最

14、大受力部位的稳定性和 强度,据此确定整个端墙的厚度和尺寸,这样虽增加了一些圬工量,但从施工观点看却是合 理的。由于洞门端墙紧靠衬砌,又嵌入边坡内,故其受力条件较挡土墙为好。此有利因素可作 为安全储备在计算中是不予考虑的。洞门翼墙与端墙一样, 也可采用分条方法取条带计算。 由于翼墙与端墙是整体作用的; 故 在计算端墙时, 应考虑翼墙对端墙的支撑作用。 计算时先检算翼墙本身的稳定性和强度, 然后 再检算端墙最大受力部位的强度及其与翼墙一起的滑动稳定。 在计算翼墙时, 翼墙与端墙连结 面的抗剪作用是不考虑的。按挡土墙结构计算洞门墙时,设计是按极限状态验算其强度,并验算绕墙趾倾覆及沿基 底滑动的稳定性。验算时依据下表的规定,并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砖石及 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洞门验算表如表 5.2 所示:表5.2 洞门墙的主要检算规定表墙身截面何载效应值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