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243091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2单元综合检测 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共150分,用时150分钟第卷(阅读题 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

2、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

3、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

4、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

5、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柏拉图的三元论与弗洛伊德的三元论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人性的“三元”是理智、激情和欲望,后者则认为人性的“三元”是本我、自我和超我。B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最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C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 “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而西方美学则只

6、强调人性的多元性。D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解析】B项,“但都否定了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错,从文章来看,他们二人的理论应该是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C项,“西方美学则只强调人性的多元性”不当,原文有“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D项,“这时人性就表现出”错误,应是“可能”“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相关内容在文章第二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C)A文章的首段作者对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人性主张进行分析,认为二者相似,第二段则对二人的主张

7、分析,得出结论是看似三元论实质是二元论。 B文章的第二段在结构上是“总分总”的形式,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实质之后,再次表明观点。C本文把西方美学和中国智慧美学二者对人性论的见解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D文章前面三段分析西方美学中的人性论的本质,后面三段则分析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前后比较,结构思路非常清晰。 【解析】“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无中生有,本文虽有零星涉及,但并未“指明”“具体可行的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根据柏拉图的三元论,我们要努力让理智、激情与欲望

8、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只要做到了这一点,灵魂就能主宰自己,它就是正义和健康的。B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C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可能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D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解析】D项,“要么是善,要么是恶”错,道家美学对善恶不加分别。原文第四段为“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

9、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围墙陆文夫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

10、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

11、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瓦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

12、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

13、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

14、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

15、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C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D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解析】B项“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于文无据。5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5分)答:辛勤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

16、干到“夜间十一点”,累到睡了很沉的觉;最后两天时间就修好了围墙。_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_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尽管辛勤,但因“娃娃脸”不被人信任;尽管围墙大受专家好评,但因级别低,没权参会。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的呼应;_在情节上,结尾是对一波三折的情节的收章,使情节更加完整,更富波澜,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_在主题上,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如夸夸其谈、以貌取人、无功请赏等的批判,也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