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241937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如缺乏积极的参与的热情;缺乏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运作能力;缺乏时间运筹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攻坚能力;缺乏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等。促使我们在着重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一、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

2、内容在选择上,必须解决好是发展知识还是发展能力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注重“双基”传授、强化训练、有效传递。忽略学生的学与思、学与行、学与能、学与创。结果是发展了知识,课堂教学中是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新观念,提倡塑造“全人”。这就要求教学具有全息性,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真正贡献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同时获得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形成良好的性情;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最终沉淀成学生精神中最深层的、最基本的东西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3、正确的价值观、执著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魅力。 二、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现“双主互动”因材施教。 1、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心理动力场”,激发学生敢于问“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以宽容、博爱的胸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问题。师生间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两个层次的“三问活动”。第一层次的三问:敢问、大声问、人人都问;第二层次的问:正确问、流利问、创建性地问。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扑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鼓励他们积极展示个性,推动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最终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 2、

4、创设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 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因基础与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形象,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着手,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多种问题形式和思维载体,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在问题与求解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领域的情境。有意识把学生引入一种释疑的最佳心理状态,达到问题意识与心理情境的融合,促使学生不怕困难与挫折。为“问题”而思、问、学、创。在教学中,把学生的问题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总量原则上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并把课内、课外的提问有机结

5、合起来。每个学生设一个“问题本”,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奇思妙想及时加以记录,并定期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及“最佳问题人”。 3、合作释疑,教给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分类归纳,及时筛选整理出有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工具书或动手实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低层次要求的问题自行解决。中等层次要求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迂回解答的方式,教师不从正面回答而是高屋建瓴、旁敲侧击地发问学生许多问题,一直到学生自己想通了这些问题,原先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可以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参与知

6、识形成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那些认识模块、重新组合,迁移上升为解决问题策略方法,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三、优化评测手段,体现个性差异分层递进。 评价的目的:优化测评手段,体现个体差异分层递进。原则: 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减轻负担,提高质量。 1、课堂的即时测评。每学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配发一套A、B、C三个层次的思考题。A组以课后习题为主,顾及学困生。B组把本节的知识点放在全书的认知链中“瞻前顾后”设计问题顾及中等生。C组强调综合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顾及少数尖子生。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完成学习目标的具体程度,使学生主动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对自

7、己负责。督促学生强化反思达成目标的思考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并使之形成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得以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更具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增强心理的抗挫能力。 2、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以自我出题的形式代替教师的指令性计划。要求学生课下认真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根据目标策略,按了解、识记、理解、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设计题目,温故知新。网上查询,翻阅资料来设计习题的过程就是重点系统复习的过程,也是做题的过程。下一节课前同学间相互交换、做答案 和批阅。然后交给教师审阅,分组存档备案。 3、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元测试。教师从日常积累的作业题中遴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按梯度组成一份完整的试题。选题上标名出题者的姓名,教师也贡献几道有价值的习题,写出自己的姓名,学生非常主意为什么增添这些题目。学生做着自己出的题,自然感到亲切,答得特别认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得自豪。测试得结果只由教师个人掌握,教师在及时做出测试分析后,对于共性问题集中在班级讲解、反馈矫正。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主动找相应的学生加以辅导,体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以上谈了个人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形式的一点做法,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讨论斧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