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应防止几个误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24193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中应防止几个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改中应防止几个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改中应防止几个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中应防止几个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中应防止几个误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中应防止几个误区新课改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改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如不能慎重对待,及时纠正,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从而影响课改的进程和质量。误区一:一味反旧。为了倡导新课程,很多教师在不断地反思旧教学,探索新教法。应该说这是一种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之举,其热情之高,值得赞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我们在一味追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旧、弃旧。经常有教师为了凸显新教法,总是要先痛批一下传统的旧教法的某些

2、缺乏。由于一味地反旧,我们几乎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传统的就是错误的,传统的就是应试的。这不免令人质疑:传统的旧教学真的什么都不好,就没有积极的教育因素吗?答案是否认的。其实,新、旧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并不完全对立,而是传承开展和不断改良的关系。例如,应试教育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同样也强调这一点,而且在此根底上进一步扩展到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试教育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中的所有教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都不正确,毕竟过去有些诸如“语文学习要多读,多说,多听,多写这样的珍贵方法,不仅是现在,就是将来也会在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教育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

3、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会缺乏开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但也不见得什么东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规章制度等。又如,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其实,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比方背英语单词、名句佳篇。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至于考试,这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能力表达,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但坚决排除应试教育。误区二:只求“形似。当前的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也要防止

4、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为表达尊重学生,有教师一反常态,课堂上总是对学生笑脸相迎,“棒,棒,棒,你真棒!的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该批评时却表扬,该惩罚时却奖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自主学习无非就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一种公式化、模式化教学。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是三、五个学生围在一起交流讨论。所有这些现象看似表达新课程、新理念,但外表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百般讨好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5、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这种“神似来自于对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深刻领悟、把握。缺乏“神似指导的教学是僵化的教学,毫无生机,这种教学由于没有获得真正的源动力,只能是在搞形式主义,教学中也就相应出现了作秀的虚假教学。误区三:把握“度失衡。“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当前教育改革中说的较多的一句话,也反映了广阔教师对新课改中出现问题的共同呼声。确实,教育在走极端化,是一个突出现象。课堂上,我们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却导致了满堂问、满堂动的为难局面;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课堂纪律由原来公堂式的严明变为茶馆式的放任自流;应试教育由考试为指挥棒到素质教育完全拒绝考试;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到不断蜕变成的生道尊严凡此种种都背离了教育实际,走上了极端化道路。总之,新课改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深刻领悟,灵活运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不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改得扎实,改得稳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