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情况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24066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情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乡饮乡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全乡人口万人,辖15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xx年以来,按照上级的部署,乡党委政府充分结合乡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县委“三个统筹”、“双带动”发展战略,把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经排查统计全乡各类危房累计73户,x年已完成改造7户,分散新建90户,新型社区建设51户,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万平方米。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督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工乡长任副组长的新

2、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乡建办、国土所、财政所、环保办、爱卫会、农办、文化站、民政室、司法所、派出所等站办所作为成员单位,总体领导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是重视工作督导。以乡建办牵头,挑选部分工作相关的机关干部,建立了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中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的规划执行、执法监督、工作督导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乡建筑住宅合作社的职能,积极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三是强化基层主体。注重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和服务职能,同时发挥好群众的民主参与监督作用,使政府领导、村级自主、村民自愿协调一致,推动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四是纳入村级考核。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新农村建

3、设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并制订了考核细则,从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环境容貌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纳入对村级的年度考核之中。 二、坚持四个原则明确工作的方向 我乡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县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在工作中,坚持政府统筹的原则、政策引导的原则、群众自愿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并捆绑使用各项惠农资金和政策,统筹安排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群众由分散向集中、由平房向楼房、由村庄向新型社区转变。充分尊重民意,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建设。 三、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布局发展战略

4、为更好地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社区建设坚持前瞻性、科学性、严肃性,坚持高起点、严要求,以人为本,有效提升其内涵功能。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我乡聘请了山东省和泰安市等几家规划设计院为我乡精心编制规划,科学布局。先后完成了乡饮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农村建设五年总体规划和乡饮、南赵、郭沟三个社区规划。规划的形成和建立对于我乡新农村建设将具有全面指导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裕、文明、生态乡饮过程中将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四、典型引路促进工作快速进展 去年以来,按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政策推动的原则,从区位环境、组织管理、经济基础、群众状况等多方面考虑,先后

5、确定了郭沟、南赵、韦周、乡饮、沙河等5个新型社区建设,乡饮社区建设完成了锦绣园、清华苑两个小区,总建设面积近2万平米;郭沟社区新村规划建设11栋高层居民楼,现已投入使用栋,即将完成主体建设1栋,且已全部入住,正在计划启动下一批楼房建设;南赵社区投入200余万元,建起了一栋社区综合服务楼、一栋居民楼,建设面积4千多平米,已投入使用;沙河村已完成一栋居民楼;韦周中心村已完成3栋高层居民楼建设。目前,全乡1个行政村中已有8个村启动了新型社区建设,已开发建设面积8万多平米。下一步,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集约土地、优化发展的原则,以新一轮土地修编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村并点,规划建设9个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城乡共建共享,达到“三化”目标。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高标建设,实现水电路医学网居养等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社区化发展目标。二是生活条件现代化。通过高起点建设,使农民变市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尽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三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