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238466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八单元电子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时2-1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具挂图、投影、生字卡片预习要求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 注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 、板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解释题意()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简介王维谈话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方式、内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 注二、 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要

2、求:()给每段加上小节号,轻声读课文,读通语句。 ()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检查自学效果()出示词语,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插 逢佳节无限()了解词语理解情况,重点理解如下词语:兄弟 异乡 佳节登高兴高采烈()指名试读课文,及时纠正。 四、教学生字1、自由识记字形,注意用上巧妙的方法。2、表扬写得好的同学。要求自由读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2、交流记忆方法。3、描红,注意写字的姿势复习写字习惯,加强习惯的教学教后记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时2-2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

3、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具挂图、投影、生字卡片,小黑板。预习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 注一、复习 指名读生字二、学习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第一节。 2、交流,小结:这一段讲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二)学习课文第二节1、指名读第二节2、讨论交流3、小结:这一段讲了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明了题意。4、齐读第二节。思:这一段

4、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齐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工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讲了什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重阳接是个佳节?此时王维有什么感受?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 注(三)学习第三节1、自由读, 2、讨论上述问题:3、小结:这一节讲的是王维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节。(四)学习第四节1、指名读2、讨论交流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看图,进一步领会诗句的意思。画上的人物是谁?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重阳节写的?5、 指名讲诗句的意思学生讲,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课文中哪里看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无限深情?文中哪一句话能概括王维的这种复杂心情?

5、(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6、小结 7、齐读第四节。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二句说了什么?三到五句说了什么?什么叫天各一方?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思考:第一句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法很多,想头很多。)这一句同上面哪一节意思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节)第二句说了什么?忆是什么意思?逐句分析,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积累古诗词。教后记这课是小学语文中第一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出现的一课,这为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打好了基础,所以我在学习课文时,采用了逐句分析的方法,精讲、精读。这样为学生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课题24、孙中山破陋习课时

6、2-1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有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默读课文,讲述故事。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具挂图、投影、生字卡片预习要求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 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这方面事迹的。二、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24孙中山破陋习2、解释题意(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像(2)简单介绍孙中山(3)孙中山破陋习中的破是破除,废除的意思,陋习是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连起

7、来说,就是孙中山废除不好的习俗。激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课外常识教师活动方式、内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 注三、初读课文1、学习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孙中山 挑柴罪缠足空闲(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缠足 废除 刺痛3、各自自由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四、写字指导1、自由记。 2、交流记忆方法,表扬好的记忆方法。3、教师示范书写。 五、作业:1、抄写词语2、练习读熟课文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自由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小节号。(2)画出不理解的生字。(3)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空闲

8、废除缠足痛苦指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描红临写。在课文中识字练习写字教后记课题24、孙中山破陋习课时2-2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2、学习默读课文,讲述故事。教学重难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具挂图、投影、生字卡片,小黑板。预习要求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 注一、复习,读生字卡片二、学习课文(一)默读课文,把课文按照事前,事情经过,事后分成三段。(1;2-8;9)

9、(二)分段讲读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 (2)小结:讲了孙中山小时候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齐读2、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读 学生默读课文并分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你觉得她的姐姐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部分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节。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姐姐为什么这么痛苦,流泪?复习导入新课读中体会,思中感悟教师活动方式、内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 注比较:妈妈正在用意根布条给姐姐缠足。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2)出示投影,指导看图。*画上有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的是谁?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神情、态度怎

10、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小结图意。(3)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到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齐读3、4两节。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样做,为什么呢?(4)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样和妈妈争辩的呢?他争辩有用吗?自由读读第5、6、7节。(5)指名读第7节, (6)小结 (7)齐读第二部分三、作业:读课文,练习讲这个故事。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为什么?思考并回答提问比较: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哪一句好?好在哪里?思考:孙中山同妈妈的争辩没有用,那结果怎样呢?这件事使孙中山 感到怎样

11、?比较: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哪句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学会推敲语句,为作文教学打好基础课后继续熟悉课文内容教后记由于学生们对孙中山了解不多,所以我在课前让他们收集了不少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初步对孙中山有了了解,再加上精读、精讲,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课题习作8课时3-1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 读懂例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按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找到原作和有关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写出来。3、 研究报告语言要清楚,表达要准确。教学重难点读懂例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具挂图、投影。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 注一、 以诗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最喜欢读谁的作品?学生自由读、背古诗,全班交流。2、教师出示诗句,学生练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二、 读懂诗句。1、 学生自由读诗句,思考: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这些诗的作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