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跨文化交际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23667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编-跨文化交际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五编-跨文化交际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五编-跨文化交际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五编-跨文化交际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五编-跨文化交际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编-跨文化交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编-跨文化交际(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理论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总论文化不应当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言语交际、作为纯正的知识系统来传授,就像语言规则的传授不能脱离语言应用而蜕变为纯正的语言研究。对一种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是一种能力,交际也是一种能力,文化还是一种能力,跨文化交际更是一种能力!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就是文化差别。/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交际的过程应当是互相接近与求同的。老式观点觉得,对外汉

2、语教学的文化类型可以分为“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两种。交际文化又可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又可分为“纯知识文化”和“表目前语言中的知识文化”。第一章:跨文化交际理论第一节:跨文化交际及有关术语应当理解的某些术语:1、交际、跨文化交际交际是。际+交。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文化背景不同的行为源与反映者之间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文化差别对于交际的影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特殊的文化模式及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接触及场合)、言语和非言语交际 语言交际 a.精确的语言体现 .语言习惯的

3、理解和认知 c.语言背后文化内含的学习和理解 非语言交际a.身体语言的精确理解使用(如身体距离,多种姿势,拥抱、握手、耸肩、点头摇头,程式化动作等) b.表情语言的对的应用(如注视时间、青白眼、颐使气指等)!ossulua Commicatin :anguage adultre i ommunictin跨文化交际pt3、交际失误与交际失败误。败。4、文化间的互相影响(交流?融合?)推手,进退。5、文化的形式与文化的多重性物质、制度、精神。多重性:a. 进程不同,文明限度不同。条件不同,文化方向不同。c. 制度不同,文化性质不同。6、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

4、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 “文化休克”是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在958年 提出的概念。 一种人进入到很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会感到失去自己所熟悉的多种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并因此而产生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惊的感觉,这就是文化休克。一种长期生活在自己母国文化的人,忽然来到另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常常会浮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主观文化)具体过程见下章及英文PP文档7、文化距离与文化敏感 文化距离a.理解多种文化的差别,差别即距离。b.理解这些差别(距离)产生的因素、背景、条件。c学会既保持距离(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与不同文化和谐相处。d.承认文化距离,才干做到”

5、不同文化可以也应当和谐共处”(胡锦涛语)。文化敏感a.敏感:敏锐的感觉,对事物迅速感受的能力。b文化敏感:对不同文化有较强、较快的感受、理解。c.文化敏感对象:一.某种文化的精确理解与认知(其主流文化、亚文化及影响力)。二.这种文化与自己母体文化的差别、区别。.文化敏感目的:沟通,和谐,便于开展工作。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ppt第二节: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及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得体有效交际的能力。它波及对双方语言的理解与体现两个方面,即精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和精确地体现自己的意思两种能力。 语言交际的能力 不仅涉及对的使用语言材料,如语音语调、词汇、句子构造,并且还涉及选

6、择适合语境的得体语言形式,如语体等,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之下意义不同。语用能力的核心是文化知识,如果交际者双方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往往会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能领略说话者的意图,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为 “语用失误”。2、会话构造(问候-问候;提问-回答;呼唤-回应;邀请-接受/回绝;予以接受回绝;报怨-道歉否认;恭维-道谢/廉辞;道别道别)3、合伙原则、礼貌原则合伙。礼貌。4、格莱斯的会话准则:(1) 量的准则(The mim of quatity):1) 所说的话应涉及目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战争就是战争女人就是女人;) 所说的话不应涉及多于需要的信息.(2) 质的准

7、则(Themaximf quality):)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不要说缺少足够证据的话.(3) 关联准则(Temaimofrvce):所说的话与话题要有关联-答非所问()方式准则(hmaxim manne):清晰明白地体现出要说的话,特别是:1) 避免晦涩;2) 避免歧异;)简洁;) 有条理. 会话含义理论:格莱斯将话语的含义分为“规约含义(常规含义)”(conentonalilton)和“会话含义”(coversation implicatin),进而分出“一般会话含义”(eneralied onversatinal implicaton)和“特殊会话含义”(aticulariz c

8、onrsta imliin)。5、得体性原则在多种会话准则中,根据: 双方的身份、 谈话内容的保密性、 谈话场合、谈话的动机、谈话所求效果,决定自己问答语言的选择。选择对的即为得体。、言语行为理论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毕的行为。说话的同步是在实行某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7、言语行为分类论述类,指令类,承诺类,体现类,宣布类。表述性话语;施为性话语显性施为句、隐性施为句 艾伦-格林斯潘说:如果你觉得你听懂了我的每一句话,那你一定误解了我的意思。第三节:交际文化的分类1、语言交际文化语言理解中的文化理解;语言转换中的文化转换。与否是

9、被严禁的语言文化行为:汉语可行英语严禁;英语可行汉语严禁:工资、年龄、去干什么积极的文化行为:称谓;敬语;谦语;客套语;委婉语语言意义相似而文化意义不同的成分:文化色彩义不同;语域不同文化词:成语;典故;常用语语言交际文化冲突的因素:第一,语音音位的有无与差别。第二,词汇相应词的有无,相应词词义范畴的大小,词义的褒贬,引申义比方义的多少有无。第三,语法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组织方式的不同。第四,语用各个功能任务的体现方式措施之不同。2、非语言交际文化体态语: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相似的姿势不同的含义)副语言沉默、非语义声音客体语言服饰等环境语言空间、灯光、颜色等社交礼俗:时间观念;空间

10、使用;宴请;送礼平常生活非语言交际是语言教学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必须熟悉并传授非语言交际规约的文化差别。第四节: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看待不同文化应有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求同存异看待文化冲突;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从实际交际需要选择对的的文化依附。、结识上的误区;(不理解异文化)、刻板印象;(文化特点的可变性,西化。)(交际时文化背景的可择性)3、民族中心主义。第五节:跨文化训练的措施1、提供信息;2、分析因素;3、提高文化敏感;、变化认知行为;5、角色扮演体验;6、真实生活中互动体验。第二章:跨文化教学理论第一节: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矛盾文化依附: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

11、的是哪一种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矛盾是指教师或者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哪种语言的文化是学生母语的还是学生学习的外语的作为交际原则时产生的矛盾状况。对此,我们应当确立一种原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必须把汉语言文化作为主导文化,而不必依附某种外语文化。文化多面性( culturalversaility)是语言文化教学最后会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的一种能力。第二节:“交际文化”的对比问题语言教学中对比文化特性的对的措施:一、对比的重点是差别和冲突。二、对比时只比异同,不管褒贬。三、对比的应是每种语言民族的主导文化。四、对比的是交际规则,而不是社会现象。五、对比必须是共时对比,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与目前跨

12、文化交际中的现实问题。六、对比的有效措施是定量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必须有对的的思想措施做指引。第三节:文化因素简介和阐释的度注意把握文化因素简介和阐释的出发点、侧重点、针对性、精确性。对文化的阐释,知其源。诸葛亮。不必讲她如何聪颖;但也不能只说“她是一种很聪颖的人”。第四节:二语习得者的文化适应过程:母语文化蜜月期文化休克期文化震荡症、挫折阶段。因而产生的深度焦急的精神症状,体现为感到孤单、气恼、悲哀、身体不适乃至生病=初步适应期=孤单期=融合期。第五节:语言文化教学的七大目的:1、协助学生逐渐明白一种事实:所有的人都会因不同文化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协助学生逐渐明白:社会的多种因素,诸如年龄、性

13、别、阶级和居住地等都无一不影响着人们说话和行为的方式。3、协助学生更多地理解目的文化中在一般情景下人们的具体习惯行为。4、协助学生增长对目的语中的词和短语的文化涵义的理解。、协助学生发展根据证据对目的文化作总体鉴定的能力。、协助学生培养搜寻和组织文化信息的必要技能。7、激发学生对目的文化在智力方面的好奇性,鼓励学生对其她民族人们的共情和理解。第六节:语言文化教学原则、方略与措施原则: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1、必须同步学习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的初始阶段,加强对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障碍的排除。3、在中高档语言阶段,加强文化意识。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越以专门

14、文化的面貌浮现。;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发展变化的观点;能把文化内容转化为交际能力。方略:1、文化谜语(culturl pzzle):“为什么中国人?德国人也这样吗?有什么理由吗?”“中国人在别人婚礼时赠送礼金,你们国家怎么样?”2、文化冲突:立足于教学中忽然浮现的文化冲突,沉着应对、阐释。、文化研究:以研究和调查为形式对某一文化专项作系统和进一步的研究。可分为六个环节:提出一种文化研究问题;决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资料来回答拟定的研究问题;决定收集信息与资料的措施;解决原始资料并将其整顿归纳以便作分析材料;分析已归类的信息与资料并从中探求问题之解;总结分析并建议一种最佳答案。措施:文化导入。文化揭示。第八节: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与基本第一、多多学习与文化有关的知识内容。第二、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敏感性。将文化变为一种自觉。注意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词语中的文化内涵。第三、培养双文化、多文化意识。比较两种文化;调节、适配两种文化在教学与交际中的角色。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一名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者,作为外国人结识中国的窗口和简介者,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对得起自己的人民,对得起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