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234898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种出名的心理游戏有些心理游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多次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多次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多次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体现自己的需要时,遭到回绝、否认,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体现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规定,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累积情绪点券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点券还可提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

2、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懊悔、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胆怯;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密切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均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多次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例如说:“我是可怜的,她们都不协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后来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干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挣脱现世轮回。在谈到八种出

3、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简介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常常会浮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受害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a)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心理学博士,她在近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均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种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断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忆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持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均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持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平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跳脱

4、游戏陷阱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有了与她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你才可以真正从这个不断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在这八种常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浮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承当与压力。因此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常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与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成果有什么

5、感觉,落幕时多次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察觉可与之前驱迫令、严禁令的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表演熟悉的剧码。是的可是第一种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es.bu”,就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某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浮现了。就像有的学员常常对我说:“许教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究竟应当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措施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你可以用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

6、走上法庭,这样后来我要怎么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目前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仿佛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协助,但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始终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主线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由于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总是有某些比较热心协助别人的人,会多次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多次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断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协助别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谋求她人协助的人,到了最后她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的经验里,于是,被她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

7、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在平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也许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协助,这样的人始终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浮现,但是那个企图协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种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结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并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游戏后得到的都是褐色点券。都是你害的!第二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都是你害的!”“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样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

8、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档一点,由于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她会欣然接受对方给她的意见,并且她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她的建议去做,但是,当她失败时,她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她意见的人身上。因此,常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种人承当责任时,她的内心会有巨大的紧张和恐惊,因此,在她的人生里,她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由于这样子她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她所收集的是白色点券,表达自己是无辜的。挑拨离间第三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拨离间”。这是一种间接性袭击,例如:“志明我告诉你哦,舜子常常在你的背

9、后说你这个人很不够意思!你看她表面上仿佛对你不错,但事实上她心里是很讨厌你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她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但却不直接体现自己心中对那人的不满。事实上,在对话里的那个人她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体现的是:“志明,其实我始终都是很关怀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为更亲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样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紧张,你懂得吗?其实真正关怀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尚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斗”。这个“放狗互斗”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所运用的手段就是:让她由于你的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她心里十分沮丧

10、的时候,你又给她十足的鼓励和安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种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她的内在是很需要与别人建立密切关系的,很也许在她童年的时候父母就常常鼓励她玩打小报告的游戏,以至于在往后的人生里,她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与她人的密切关系。让我逮到了第四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IGYOB(oI o you n f bitch)我将它翻译为:“终于给我逮到了,你这狗娘养的!”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一般来讲她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认。在她的价值观和心里深处,始终觉得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会很胆怯自己对别人的袭击性、侵略性,以及在平常生活中与她人有冲突。常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

11、一般在童年时期,父妈妈之间常有争执和冲突,而这样长期不断的争执使她十分恐惊、胆怯,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同样,由于愤怒的情绪对她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经验。因此她一般会累积许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体现出来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官兵捉强盗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捉强盗”。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懂得别人不认同,你明明懂得自己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怀你的人失望、伤心,可是你仍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你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情隐藏得较好,但是,由于你这个强盗或小偷并非专业

12、,因此你总是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被身边的人发现在这个“官兵捉强盗”的心理游戏中,由于我们隐藏的技术并不是一流的,因此当我们终于被身边心爱的人逮到的时候,会纵容自己童年时的感觉再度浮现,并陷入强烈的自责、懊悔或是“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诸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多次打破承诺、自责不已。如果你发现自己也常常在玩这个心理游戏,可以试着回忆小时候父母是不是也这样看待过你,她们与否时常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样爱你、这样关怀你,可是你却总是让我们失望”当孩子很自然地体现出自己内在的需求却遭到父母的严禁时,她会开始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她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却被父母

13、发现时,父母又让她觉得她这样的作为是很不对的,于是,当她长大后来,在人际关系或待人处事中就常常会浮现“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这样的念头。但凡心理游戏最后一般会浮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将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此外一种则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别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而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需求,才是唯一能终结这个心理游戏的措施。挑衅第六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衅”。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体现自己的感觉,而用某些肢体语言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体现的意思。例如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当她回到家里时,为了怕吵醒太

14、太,便蹑手蹑脚、偷偷摸摸地走进了大门,这时居然发现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眼露凶光在瞪着她,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个“挑衅”的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上演了。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摆了两条棉被,先生由于懂得自己晚回家使太太非常不快乐,因此也就默不做声地接受了太太无言的抗议。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这位太太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厨房准备早餐,当她端了一盘早餐过来并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这时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这对夫妻之间的冷战仍继续进行着,直到先生终于受不了太太这般无言的挑衅而大声地说:“你究竟要怎么样嘛!我都已经对你低声下气了,你还不快乐”这时太太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挑衅终于达到目的,非等到两个人

15、开始冲突,这个心理游戏才会落幕。直到最后,这位太太终于可以证明:“先生之前对我的温柔体贴都是假的,她不是真正的爱我。”固然,这个“你不是真正的爱我”更深一层的声音是:“我是不值得被真心看待的。”“我真是一种命苦的人,没有人会真心看待我。”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互动中所寄存于内心的感觉,事实上我们早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人生决断了。法庭第七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法庭”。当冲突或挑衅的游戏开始时,有时候会发展成第七个“法庭”的心理游戏,游戏中的主角会试图去找一种类似法官的人来评断,在这个游戏中究竟谁对谁错,固然在这个时候就会有某些自觉得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别容易上钩。之因此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最重要目的,在于当事者但愿通过权威者或更多人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她觉得自己自身并局限性以体现内在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的感受,她总是需要借由更多人的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对的,由于这个游戏最重要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证明:“我没有错,一切都是由你导致的。”固然,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人,她的父母或教师在她童年生活发生的许多事件里,一定常常扮演着法官和法庭的角色,不久就介入孩子与孩子之间或与她人之间的争执,于是她们习惯找寻更强的力量,找权威来证明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