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民俗风情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229428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阳民俗风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阳民俗风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阳民俗风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阳民俗风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阳民俗风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阳民俗风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阳民俗风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阳县民俗风情平阳地处浙闽边界的沿海一带,民风勤劳强悍。宋元以后,理学流行,封建礼仪影响深远。民间有“十二月谣”之说,可概括反映一年四季某些民间习俗。主要为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地擂(陀螺)密密跳;五月龙船两头翅;六月六,狗洗浴;七月七,烘烧杂麦麦(炒蚕豆);八月八,月饼嵌芝麻;九月九,登糕上捣臼;十月十,柑和桔;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黄蜡糖糕印状元。习俗:打开门炮、关门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

2、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拜年的纸蓬包: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

3、),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插香柚、插香:相传七月二十三日(或廿九),为“地藏王节”,在温州,俗称“地藏王菩萨生日”。民间传说,地藏王是个肩负大地的神佛,一转肩,大地就会发生地震。此日,民间从早到晚,禁水泼地,俗信

4、污水倒地,地藏王生气,会发生天摇地动,房屋倒塌。是夜,温州民间有“插香柚”的习俗,也有称“点柚灯”的。这时,正是秋米柚成熟的日子。在温州苍南等地,每家要挑选一个碧绿滚圆的最大最熟的新柚子,首先用菜刀把柚子的顶部切平,然后用一米长的竹子插进柚子底部的中央,要求插得牢固,最后在切平地顶部插上已点燃的香与烛。要求香围成圈圈,最好围上好几重,蜡烛一定要插在香围成圈的正中央,这样,柚球就做好了。当晚,举行插柚球仪式,由孩子头召集本地方的小孩每人高举柚球,唱着童谣,全地方的男女老少都过来围观。仪式结束后,把柚球插在自家门前,烧一些金银纸,或供上一些祭品,祷告神灵消灾得福,延年益寿。第二天把插在大门前的柚球

5、取下,把柚切开,然后全家把柚果吃尽,据说吃了柚果,可以避凶趋吉。温州市区,则是家家户户在阶下、墙脚、路边插香烛。孩子们把柚子摘来,在四周插上香,点一对蜡烛,挂在屋檐下,好像遍体火光的星球。只见处处火光熠熠,香雾腾腾。掸新: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吃分岁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

6、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

7、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酒席座次:温州民间设酒宴,对席位座次颇为讲究,有上下高低之分,主要体现敬老尊贤的原则。用两种桌:一是用八仙桌,每桌坐八人。桌朝外摆,上两座(朝外)为上座,都让给年老者或贵客坐,表示尊敬;其次是两边头座均为首位,由客人坐;两边两位,左为酒龙头位,右为陪客位。所谓酒龙头,即轮酒时由此开始;下两座(朝内)左为执酒壶者位,右才为主人位。二使用圆桌:头在正门,从左至右,按尊卑排列就座。“高寿老人走新桥:在乐清的柳市白象等地,流传着高寿老人走新桥的民俗。当村中的新桥落成,尚未正式通行之前,要选择一个晴好日子,举行村民

8、走桥仪式(相当于通车典礼)。在村民中,先选定年高望重、二老齐全、有子有孙的所谓好命老人”(也叫福分老人)1-2人,作为走桥的带头人。到举行典礼之日,村民齐集村前,排好队伍,好命老人手擎红旗带领全家男女老幼排在最前头,后有少年学生载歌载舞相随。1982年北白象的西潭河一桥建成时,桥下村村民推举时年73岁的退休老人林顺参友携同老妻手擎红旗,率领全家长幼四代作为走桥仪式的带头人。仪式开始时,放炮三响,鼓乐齐鸣,村民依次昂首齐步、浩浩荡荡地走过新桥,然后兜圈回村,仪式告毕。各行祖师爷:过去,温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师爷,作为本行业的保护者。每年都要定期进行祭祀,祈求保佑行业兴旺,财源茂盛,如药业、

9、理发业信奉吕祖师(纯阳);水木石业信奉巧圣先师(鲁班);雕业信奉邱弥陀;商界信奉财神爷(赵玄坛);裁缝业信奉轩辕氏;织布业信奉黄道婆;酿酒业信奉杜康;茶叶叶信奉陆羽;造纸业信奉蔡伦;戏班信奉唐明皇;农业信奉土地爷;渔业信奉“天上圣母”、“水仙尊王”;读书人信奉“文昌帝君”;中医:华佗;中药行:李时珍;染织业:葛洪;竹匠:泰山神;铁匠:李志君等。其祭祀方式有立庙春秋两祭,也有在店堂、家中设神位拜祭。拜师与辞退:旧时,一般店铺学徒学习期为三年,没有工钱,剃头、洗衣(皂钱)由店里包下,到年底才有几元钱。学徒进店要先拜财神,再拜经理为先生,然后住宿都在店内,除日夜劳作外,每天清早还要帮先生倒夜壶。商店

10、雇用店员,一般一年为期。每年除夕,吃完“分岁酒”。店员们提心吊胆,因为这是决定店员来年去留的关键时刻。有的老板把新的一年录用人员名单贴出,如没有名字,就得离店去另找职业。过去有些商店采用传统习俗,即老板在吃分岁酒时,亲自端来一碗鱼,鱼头朝那个,那么这个店员就是被解雇者;如鱼头朝老板自己,那就全部店员照旧录用,众人就皆大欢喜。打光光:婴儿满月时,要招来剃头匠,剃去婴儿胎发,叫做“打光光”,颅门必须留足方一寸多的发,叫“孝顺发”。所剃胎发,用红布包裹,送悬保生娘娘宫神座旁边,是保长生的意思。在苍南,叫“剃满月头”。婴儿第一次理发要等满月。理发师先手握鸡蛋在小儿头上晃着,口说“卵光卵光”彩话,剃时脑

11、后留下一撮,叫“孝顺毛”。剃头后,主家以鸡蛋和酒招待理发师,并奉“红包”酬谢。如果满月时不剃头,就得再等四个月满日,习惯说剃了第一次利市头,以后就不拘时间,就可随意给小孩理发了。糖金杏:温州谚语云:“囡儿出嫁要分糖金杏。”这是温州一项有特色的民俗。石榴,温州方言叫“金杏”。糖金杏,是将白糖染成红色,煎成浓汁,然后用模具压出石榴形状,冷却后即成。据说,它最初是纯白色的,因为当时没有食物染色剂。以后随着人们对红色的喜爱,而民间做喜事,则普遍把红色作为吉祥、兴旺、喜庆的象征,如婚娶时,除环境装饰上满堂皆红外,新娘要穿红衣红裤,腰系红带,头顶红绫,足穿红鞋。新郎要披红.等。为符合民族的审美观念,糖金杏

12、也变为红色了。糖金杏有大、小两种,大的一个有三四斤重,小的一个仅几两重。惯例是,在送日时,男家要用方盛,送到女家,一般是大的送一个,要插上彩色绒球,用玻璃匣子装好,摆在新房中,小的则视女家亲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亲友,就送多少个,表示祝贺新婚夫妇早生、多生子女,像石榴般的多子。石榴,为什么叫“金杏”?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古代,温州属吴越地区,五代归属吴越国管辖。武肃王钱鏐为王,定都杭州。因“榴”字和“鏐”字谐音,犯了国讳,为避讳改“石榴”为“金樱”。在发音时,用浙江方言口语(白读),“樱”字则读作“哀”。温州人就一直把石榴叫做“金杏”了。这种转音,在民俗中例子很多,是允许的。后经过世代传承,

13、约定俗成,这个读音也就成立了。并且在人们的语言中,也出现了“笑起糖金杏打裂一色(一样)”、“囡儿大起换糖金杏”、“当心糖金杏角捣(碰)着”等谚语,可见此字已深入人心。在温州,糖金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8世纪末,糕饼艺人赵庆庚从乐清搬到温州定居,开始制作糖金杏,并在民间一直流传。岁时风俗平阳民间的年节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年节”、“五日年”。初一凌晨,即点燃香烛,开门放鞭炮,象征送旧迎新。拜祖宗、拜“六神”,晚辈向长辈叩拜贺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人人穿新衣,早点吃年糕或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吃鸡蛋面。邻里互送果品道贺,

14、客来献橄榄或糖茶。大户人家挂灯结彩,中堂挂寿屏、书画、烧红烛,供果品。宫观庙宇焚香点烛,老年人到庙宇拜庙神祈平安。初四迎灶神。元宵:正月十五,也称“上元”。上元有提灯之举,宋时就有,明时更盛。灯会一般为6天,正月十三谓试灯,十四至十六谓正灯,十七谓残灯,十八为落灯。庙宇悬灯击鼓开宴,名“闹灯酒”;街道搭竹棚,挂彩幕,悬各色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制各种花灯,集镇还有舞狮、高跷、抬阁等活动。民间吃汤圆,称吃“元宵”。新田等山区小孩到附近家讨豆吃,有豆户表示今年能养大公鸡,因“豆”是“大”的方音。农家炒糯谷,爆为花,名“花稃”,俗称打“哮蒲”,边炒边食之,以卜丰稔。清明:在清明节前,温州城乡家家磨糯米粉做饼,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在山区,则采清明草作饼。清明草,即绵菜,也叫“米菜”。学名叫“鼠曲草”,一年生草木。清明季节,会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之糯米粉,以鲜笋、芥菜、肉丁为馅,制饼蒸熟而食。有的人家,从田间采来绵菜、马兰头、苎麻嫩脑等野菜或青草后,先炊熟晒干,磨细作为饼馅,和上米面或面粉制饼,用两片香泡叶包裹,然后,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