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223581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词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初步了解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3、背诵晏殊破阵子春景、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持酒数声听)等词。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这几首词,从语言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处。学习难点:准确选择诗词鉴赏的切入点,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阅读鉴赏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一)诵读全词:1、 初读全词,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注释理解大意。学习方法指导:诗词的语言因为格律的要求,有省略、有倒序

2、,产生跳跃性,理解时需要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将语序理顺,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如上片一、二句正常语序为:燕子新社时来,(燕子在新社之日飞来),下片首句正常语序应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多好看呀)。 (二)感知全词:1、自读上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 ( )2、请画出上片中出现的重点。这些意象组成了一个含有作者主观感受的画面,即意境,请用35分钟时间用50100字描述出这一意境。3思考: (1)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2)“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3)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主要写人和事。从行文看,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4)笑何以从“双脸”生?这个女子的个

3、性是什么样? (5)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二、阅读鉴赏欧阳修的踏莎行(一)整体感知:对照注释,理解词意: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我肝肠寸断,泪流满面,不要(只好)登上楼去倚着那高高的阑干痴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因为)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二)局部探究:1

4、、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2、“草熏风暖摇征辔”一句是如何将景与情融为要一体的? 3、“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4、用“春水”比喻愁情,好在何处?试析叠词“迢迢”的妙用。 5、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6、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 (三)归纳小结 从上、下阕整体来看,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长,路长)。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竹排)。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5、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四)熟读全词。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一)整体感知: 诵读全词,对照注释,理解词意:多么深邃的庭院呦,延伸,延伸,哪里是尽头?杨柳青青,一丛丛,似雾,如烟,帘幕重重,数也不胜数。套着玉制的马衔,配着精雕的马鞍,你去了那游乐之所,望眼欲穿,然而,楼宇高耸,怎么也望不见你所在的章台之路。暮春三月,雨是那么蛮横,风是那么狂疯。我轻掩门儿,把黄昏锁在深闺之中,却无法留住春天的脚步。我泪眼婆娑,与花儿搭话,花儿却不理不睬,一阵风起,花儿零乱,

6、纷纷飞到秋千那边去了。 (二)局部探析: 1、李清照词序中谓“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又有人说本词上片的特点是“景深”,你能说说它是如何写“景深”的吗?2、“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3、下片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意思?“无计留春住”句中“春”字如何理解? 4、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三)主旨、风格辨正 有人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1)名家观点:“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清张惠言) “固哉,

7、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王国维人间词话)(2)一般结论:知人论世,是学习古代诗人,评价其思想、艺术价值的基本方法。就时代论文,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

8、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四、比较阅读: 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知识链接: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思想内容: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9、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

10、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范仲淹、柳永他作的基本情况。2、通过反复诵读、鉴赏,能够对诗词中佳妙的炼字进行赏析。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运用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外。学习难点:诗词鉴赏切入点的选择;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真挚的感情。一、阅读鉴赏范仲淹的苏幕遮 (一)诵读全词1、自读全词,读准字音、节奏。2、听配

11、乐朗读,边跟读,初知词意,体悟感情。 (二)整体感知(对照注释,理解大意,概括词的主要内容)1、词作大意: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概括主要内容: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3、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是词的一般结构模式。说说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4、下片

12、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5、作者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三)总体赏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

13、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最后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二、阅读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一)了解作者:(见创新学案

14、p.65)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本词属于第三类. (二)词意句解: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