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按压原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21564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外按压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胸外按压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胸外按压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外按压原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胸外心脏按压,依传统的观点是“心泵机制”,即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挤压, 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近年临床观察证明,人体循环 的动力不单是心泵机制,主要还是来自胸腔内压增减的变化,心脏骤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 弹性,胸骨和肋骨交界处可因受压下陷。因此,当按压胸部时,使血液向前流动的机制是由于胸 腔内压力普遍增加,以致胸内压力颈动脉压头动脉压颈静脉压。正是这个压差使血液向颈动脉 流向头部,回流到颈静脉。)按压部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时则受压部位为剑突,可至剑突受压折断,肝脏受冲击破裂或胃部受压导致呕吐定位向 两旁偏移或按压时手指没有翘起时则易至肋骨骨折

2、及连枷胸,导致气胸、血胸。所以按压前一定要按照标准的方法进行定位,手掌根部的长轴应与肋骨的长轴平行,不要偏向一 旁,手指、手心翘起,避免接触和按压肋骨或肋软骨。2) 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导致用力不垂直,按压力量不足,按压深度达不到45公分。正确的方法是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时可利用髋 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3) 冲击式按压、猛压、揉面式、摇摆式、搓搓板式、按压放松时抬手离开胸骨定位点,导致下次 按压部位错误等情况,均可由此引起骨折。正确的方法是按压要平稳,垂直用力向下,有规律的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左右摇摆,不能冲击 式地猛压。按压与放松时

3、间应大致相等。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 放松,使胸骨不承受任何压力,否则,心脏则不能充分舒张,从而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影响心脏 按压的效果。4) 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胸部仍在承受一定的压力,影响血液回流。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重建循环的重要方法,正确的操作可使心排血量约达到正常时的 1/41/3、 脑血流量可达到正常时的30%,这就可以保证机体最低限度的需要了。1、按压原理 通过按压胸骨,使胸腔内压力增高,促使心脏排血。放松时,胸腔内压 力降低,且低于静脉压,从而使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胸泵原理”;另外,心脏直接受 到直接挤压也产生排血。放松时,心腔自然回弹舒张

4、,使得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心泵 原理”。多数学者认为,胸外心脏按压能导致人工循环是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1) 操作时根据患者身体位置的高低,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的任何一侧均可。必要时, 应将脚下垫高,以保证按压时两臂伸直、下压力量垂直。(2) 按压部位 按压部位原则上是胸骨下半部,常用以下定位方法: 用触摸颈动脉的食、中指并拢,中指指尖沿患者靠近自己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 动至两侧肋弓交汇处定位,即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 另一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线上,并触到定位的食指。 然后再将定位手的掌根部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使两手掌根重叠。 手掌与手指离开胸壁,手指交叉相扣。(3)

5、 按压姿势 两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肩、肘、腕关 节成一垂直轴面;以髋关节为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4) 按压深度 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45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可根据患者体 型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按压时可触到颈动脉搏动效果最为理想。(5) 按压频率100次/分钟,不要100次/分钟。(6)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比例为 2: 30,即每做2次口对口吹气后,立即做 30次胸外心脏按压。单人操作为2: 30,双人操作为1: 15。3、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1)确保正确的按压部位,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重要条件,又可避免和减少肋骨骨折

6、 的发生以及心、肺、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2)双手重叠,应与胸骨垂直。如果双手交叉放置,则使按压力量不能集中在胸骨上, 容易造成肋骨骨折。(3)按压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4)不要冲击式地猛压猛放,以免造成胸骨、肋骨骨折或重要脏的损伤。(5)放松时要完全,使胸部充分回弹扩张,否则会使回心血量减少。但手掌根部不要 离开胸壁,以保证按压位置的准确。(6)下压与放松的时间要相等,以使心脏能够充分排血和充分充盈。(7)下压用力要垂直向下,身体不要前后晃动。正确的身体姿势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 条件之一,又可节省体力。(8)最初做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 45个循环后,检查一次生命体征;以后每隔45分钟检查一次生命体征,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