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214235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 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 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 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 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 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 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

2、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 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 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 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 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 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 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 50户,户均增加收入 0.5万元。(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 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

3、81.28万头(只),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 栏率56.22%,商品畜达 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 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 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设和培育规模化养殖大户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也门勒乡三宫村、阿西尔乡向阳队、喀拉哈巴克乡阿不拉村3个千头 奶牛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专 业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专业养牛乡、专业村。(三)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二、三产

4、业体制创新中不断完善多元化经济结构,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业、庭院经济等服务业,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农民经纪人中介服务等解决农产品产销和加工增值问题,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 转移,由提高农产品价格向扩大效益和进城务工转移,提高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四)抓农机推广促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农业 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生产, 大力 发展大中型农机大户,实行机械化承包耕作,机手增收效果明显。 农机作业创收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

5、入的重要途径。同时, 结合本地实际及产业发展特点, 进一步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力 度,通过引进使用大型耕地机械、 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 中耕机械、玉米收获青贮机械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使全市的耕 地水平提高20%,精细整地使农作物出苗率提高 25%以上。仅 中耕除草一项每亩为农户节约资金达 30余兀。(五)抓支农政策落实促农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 区1号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 严格 落实“三补一降一取消”政策,进一步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 制,有效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 认真解决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遗 留问题,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得到重视, 林权制

6、度改革有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 动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今后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市工作的重 中之重。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 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促进全市农业农村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一五”末,农业总 收入达到8.03亿元,年均增长8.2%,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 6000

7、元,年均增长6.4%以上。(一)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始终坚持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 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建设粮油生产基地,巩固基础产业。小麦、玉米面积分别稳定在 20万亩以上,油料面积达到 10万亩。并依托现有的小麦、玉米 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专用小麦,酒精专用玉米等优质品 种,增强传统农产品适应市场和转化增值的能力,逐渐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传统农作物收入达到90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12元。二是建设畜牧业基地,强化主导产业。进 一步加强养殖专业乡、 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力度,充分发

8、挥三个 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技术, 实现集约 化经营;大力推进奶源和肉品资源基地建设,有重点的培育壮大乳制品、肉品加工龙头企业,整合畜牧业资源,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不断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变革饲养管理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 方式,提高畜牧经营效益,增加牧民的收入。力争到“十一五” 末,实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达到 2400元,畜牧业贡献率达40%以上。 三是建设出口蔬菜基地,壮大朝阳产业。按照“建基地、拓市场、 育龙头、创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推

9、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力争到“ 一五”末,在省道221沿线建成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温室大棚达到1万座,温室建筑 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加工包装出口蔬菜 3万吨以上。每座温室 年纯收入按500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纯收入5000万元,人均增 收67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设施农业的贡献率达11%以上。四是建设特色林果基地, 扶持亮点产业。突出区域特色、规模发 展的战略意识,稳定酸梅基地面积1万亩,同时在适宜区域积极 发展苹果、葡萄、树莓等特色林果1万亩,积极构建培育以酸梅 为主,苹果、葡萄、树莓为辅特色林果业基地。 力争到“十一五” 末,实现特色林果收入达到 2000万元,人均增收268元的目标。

10、 五是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亚麻种植面积7.5万亩;啤酒花种植面积1万亩;香料烟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重视酱用番茄、 打瓜、啤酒大麦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 一五”末,特色产业 收入达到6150万元,人均增收 824元。(二)加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牧民劳务收入。始终坚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来抓, 积极探索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 根据区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劳务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多方收集劳动用工

11、信息,引导富余劳动 力向从事养殖、餐饮服务、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各类手续,切 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把发展乡 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 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发展限制,加快 体制创新,实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 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乡镇企 业的自身优势,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大力发展 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 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 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

12、区域优势产业开发。围绕农产品加快发展,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方面充当龙头,努 力做到只要是农产品,都有乡镇企业的带动,努力把我市的资源 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力争到“ 一五”末,完成增加值3.14亿丿元。(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科 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大对 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力度, 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及政 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好种植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协调服 务。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进一步优化农 机机械装备,做好大型农机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引进和推

13、广,在全市推行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十一五” 末,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先进农业 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 95%,种植业良种覆盖面达到 100%,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 85%以上,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贡 献率达到50%以上。(五)强化农民专业协会建设,切实带动农民发家致富。进一步加强中介组织的扶持和引导,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协 会,提高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家庭经营应对和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政府将拿出一定的财力扶 持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依靠中介组织的力量,帮助其制定生产 计划,引进优良品种实用技术,优质化肥,签订种植定单,推销 其生产的农副产品,切实通过农业专业组织的建设带动农牧民增 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