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212464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zp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教 案 课 题:记念刘和珍君 指导教师:苏黎明 专 业:汉语言文学 班 级:2010级2班 姓 名:谢增平 学 号:20100141069 二一三年五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写作背景,明确字词读音,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把握思路,体会作者悲愤感情,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揣摩、赏析关键语句和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内容和要求】了解全文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查询字词。【教具】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写作背景,明确字词读音,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明确作者而感情脉络和思路顺序。【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回忆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风筝散文诗集野草;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长和,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 初中语文课本

3、第六册:孔乙己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2、回忆了曾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

4、之一。二、 解题: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记念刘和珍君,这里为什么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呢?其实这与当时鲁迅所处的时代有关,那时候白话文兴起不久,人们对字词的使用还没有很规范,注释“那”字是一样的道理。三、 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

5、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年仅22岁的刘和珍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

6、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 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寥落(lio) 长歌当哭(dng) 洗涤(d) 菲薄( fi ) 桀骜(ji o )赁屋(ln ) 不惮(dn) 喋血(di)尸骸(hi)攒射(cun) 屠戮(l) 惩创(chung) 浸渍(jn z)殒身不恤(yn)(x) (二)让同学们相互讨论,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并给每一小节起一个小标题。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

7、“悼念逝者”(写作缘由,悼念死者)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唤醒庸人,牢记血债。)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追述刘和珍生平事迹) 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刘和珍遇害事实)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刘和珍遇害经过)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三一八”惨

8、案教训)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三一八”惨案意义)(三) 概括整体思路(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9、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顺序和作者的感情脉络。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 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

10、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

11、。并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鼓励“真的猛士”要奋然而前行。可见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板书: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感情脉络 思路顺序 一、写作缘由悼念死者 爱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的

12、目的 逻辑顺序 二、写作必要唤醒庸人 恨 三、刘和珍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的内容 四、刘和珍遇害事实 时间顺序 五、刘和珍遇害经过 遇害 六、“三一八”惨案教训徒手请愿不足取 否定 记念的意义 逻辑顺序 七、“三一八”惨案意义抗争精神显希望 肯定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分析文章一、二部分,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刘和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第一部分(1、2)分析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一、二小节,思考一下问题1、文章写于事件发生同年月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时,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