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210826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

2、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

3、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

4、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

5、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

6、”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

7、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1)对偶颔联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5、齐读或背诵。 四、作业第2课时咏怀古迹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

8、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

9、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

10、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诗文鉴赏。 1、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 2、阅读诗文,思考问题: 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 明确:写景 问题(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