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20787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复习提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遗传:指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的相似性。2. 变异:指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3. 联会:同源染色体的两成员侧向连接,像拉链一样并排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4. 同源染色体: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每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它们的形态 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这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5.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的两个以上且决定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的基因 称为复等位基因。6. 测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其隐性亲本类型相同的个体进行杂交的方式。7. 夕卜显率:具有特定基因型的群体中,表现出该基因

2、型所控制性状的个体的百分数,被称为夕卜显率。8. 反应规范:基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特定的基因型所产生的表型的变化范 围。9. 表现模写:由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表型改变与某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化相一致的现象叫做表型模写。10. 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控制某一性状时,表现出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这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基因 互作。11. 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其中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抑制(或遮盖)另一对基因的 作用时所表现出的遗传效应。12. 直感现象:即在当代的胚或胚乳中直接表现出花粉基因的表型特征。13. 完全连锁: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100%联系在一起传递

3、到下一代的遗传现象称为完全连锁。14. 不完全连锁: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使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发生部分的重新组合,重 组型小于亲本型,这种现象称为不完全连锁。15. 重组率:双杂合体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比率。16. 图距:在连锁遗传图上,两基因座之间的遗传距离。以1%的重组率为一个图距单位。17. 相引相: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一条含有两个显性基因,而另一条含有与之相对应的两个隐性基因,该杂合体称之为相引相(如AB/ab)。18. 相斥相: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一个突变基因和一个野生型基因,该杂合体称之为 相斥相(如Ab/aB )。19. 连锁群:位于同一

4、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称为一个连锁群。20. 性染色体:成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21-性指数(X/A) : X染色体数和常染色体组数的比值。22.性别分化: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发育的过程。23-性连锁(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24. 基因剂量:基因组中一个特定基因的拷贝数。25. 接合:原核生物的供体、受体通过直接接触建立接合管,并通过接合管实现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的过程,此过程称之为接合。26.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其周围的外源DNA片段,通过同源区段的交换而实现基因重组的过程,此过程称为转

5、化。27. 转导:以病毒为载体,将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胞的过程,称为转导。28. 性导:利用F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并将供体基因重组到受体基因组中的过程, 称为性导。29. 低频重组菌:F+由于F因子以游离态存在于染色体之外,所以与F-杂交时,两者染色体间的重组频率很低,所以将F+称之为低频重组菌。30. 高频重组菌:整合了 F因子的细菌品系与F-杂交时,两者染色体间具有很高的重组频率,所以将整合了 F因子的细菌品系称为高频重组菌。31. 同源重组:指的是联会(配对)的 DNA同源序列之间相互交换对等部分的过程。32. 染色体缺失:染色体丢失了一个片段,使之位

6、于这个片段上的基因也随之发生消失的现象。33. 染色体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因而弓I起变异的现象叫重复。34. 染色体易位:两对或多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某个区段转移的畸变,造成染色体间遗传物质的重新排 列而引起的变异现象。35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36. 染色体倒位:染色体片段上发生两个断裂,其中区段连同它所带基因倒转180。重新又搭接上去,并 引起变异的现象叫倒位。37. 假连锁:由于相互易位杂合子总是以交互分离方式产生可育配子,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自由组合受到严 重限制的现象。38. 基数: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称为基数。39.

7、 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为多倍体。40. 整倍体:具有物种特有的一套或几套整倍数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41. 非整倍体:指体核内的染色体不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而是比该物种正常合子多/少一条以至若干条 的个体。42. 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即比正常染色体数多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的个体。43. 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个体,即比正常染色体数少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的个体。44. 同源多倍体:具有3个以上相同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45. 异源多倍体:加倍的染色体组来源于不同的物种,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物种杂交后再经染色体加倍后而 成。46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内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8、47.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的改变,也就是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化学结构的改变,故又称点突变。48. 转换:一种嘌吟替代成另一种嘌吟或一种嘧啶替代成另一种嘧啶的过程。49. 颠换:一种嘌吟替代成一种嘧啶或一种嘧啶替代成一种嘌吟的过程。50. 移码突变: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致使其后序列中密码组合发生改变的过程。51 .错义突变:指碱基替换的结果引发氨基酸序列的改变。52. 无义突变:编码区的单碱基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的形成,使mRNA勺翻译提前终止,形成不完全的肽链,因而其产物多无活性。53. 回复突变:任何回复到野生型的变化称为回复突变。54. 细胞质遗传: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遗传现

9、象,在真核生物中被称为细胞质遗传。55. 母性影响:由于母体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与母体核基因所决定的表 现型效应相同的遗传现象称为母性遗传。56. 雄性不育系:不育系细胞质中存在不育基因(S ),细胞核内没有相应的显性恢复基因(R),只有其等位基因(r),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的组合为S(rr)。表现为花粉败育。57. 雄性不育保持系:所谓保持系是与不育系杂交后,仍能保持不育系雄性不育的特征的品系,细胞质和细 胞核基因的组合为N(rr)。58. 雄性不育恢复系:恢复系是指与不育系杂交后,能使F1代花粉恢复正常育性的品系,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的组合为N(RR)或S(RR)

10、。59. 数量性状:所有能够度量且呈现连续性变化的形状可称为数量性状。60质量性状:相对性状间的差异明显,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形状。61. 遗传率:是指一群体内由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型变异中的比率。通常用来判断某一性状传递给后代 的相对能力。62. 平衡群体:在没有突变、选择、迁移的情况下,随机交配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世代间保持不变,这样的群体称为平衡群体。63. 适合度:一个已知基因型的个体,把它的基因传递到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能力。64. 遗传漂变:当群体不大时,由于抽样的随机误差所造成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被称为遗传漂变。65. 物种:指形态相似,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彼此可以

11、自由交配,并产生正常后代的一群个体。66. 生殖隔离:指生物种群间不能杂交或杂交子代不能生育的现象。简答题1. 简述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4级结构)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染色质的一级结构,由DNA分子盘绕在组蛋白构成的核心结构。 螺线管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每6个核小体缠绕一圈形成。 超螺线管是染色质的三级结构,由螺线管进一步盘曲形成。 超螺线管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染色体。2. 简述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异同点结构异同: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结构与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异染色质间期仍 然高度螺旋化、紧密卷缩(异固缩)常染色质间期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功能异同:

12、遗传信息表达(转录)主要在间期进行,并需要染色质(局部)处于解螺旋状态。异染色质在遗传功 能上呈惰性,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3. 简述减数分裂过程A、间期(前间期)性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称为前减数分裂间期,也称为前间期。这一时期是为性细胞进入减数分裂作准备。其准备的内容包括:染色体复制、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 B减数第一分裂前期I 细线期(leptonene,PI1)染色质浓缩为细而长的细线,每条染色体复制为二单体,但在显微镜下看不出来。 偶线期(zygotene,PI2)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形成联会复合体,称为二价体,

13、每个双价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仅有两个着丝粒,又称为四分体。 粗线期(pachytene,PI3)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交换的位置形成交叉。染色体继续变短变粗。 双线期(diplotene,PI4)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在交叉点处还保持联系,并且交叉端化。染色体螺旋化程度加深。 终变期(diakinesis ,PI5)交叉数减少,常见V形、0形染色体。染色体变得更短粗,是计数的好时期。核膜消失。中期I二价体排列在赤道上,染色体仍为2n,但每一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后期I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每一极得到n条。末期I染色体解螺旋。核膜、核仁出现。形成2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14、C中间期(interkinesis)中间期是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之间的一个间歇。此时期与有丝分裂的间期相比有显著不 同:时间很短暂。在许多动物之中,甚至没有明显停顿和间歇存在。不进行 DNA复制,中间期前 后细胞中DNA的含量也没有变化。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仍较高。D减数第二分裂(meiosis n)减数第二分裂是第一分裂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继续进行同步分裂,与有丝分裂没有实质区别仍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1) .前期 n (prophase n , P n );染色体重新螺旋化,呈丝状。(2) .中期n (metaphase n , M n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个染色体有两个染色单体

15、。.后期n (anaphase n , A n );两条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每极含n条染色体。.末期 n (telephase n , P n )。染色体解螺旋,核膜、核仁出现。形成4个子细胞。4. 利用三大定律分析遗传现象及计算。孟德尔定律的扩展基因与环境基因与环境作用的关系 隐现性的相对性由于环境的影响,显性可以从一种性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表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显 性。 多因一效与背景基因一种性状的发育受多对基因影响的现象称为多因一效。背景基因指和所研究的表现 型直接相关的基因以外的全部基因型的总和。 反应规范表现度与外显率表型模写等位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F1代表现的性状趋向于某一亲本,但并不等同于该亲本的性状的现象。F2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比均为1:2:1 共显性F1代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双亲的性状融合为一体,对后代的影响力相同的现象。 镶嵌显性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代个体上表现的现象。 超显性F1代的表现超过亲本表现的现象。一因多交攵致死基因 隐性致死基因 显性致死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