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207149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1、代入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

2、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3、根据

3、词语构成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4、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有些文句的结构整齐,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

4、,贤不必以”,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再如08年高考卷天津卷的第二个翻译题(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5、凭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

5、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如08年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D选项属于理解不周,应该是“高兴地降服”。6、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6、,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7、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如08年高考卷全国卷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7、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答案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二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

8、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一)语境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中考查“

9、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二)巧借字形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0、: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迁移联想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

11、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四)语法求解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2006年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

12、“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又如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五)妙用修辞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如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

13、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六)引申推断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如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

14、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以上是从分析高考试题入手,介绍了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能很好地解决。当然方法仅仅是方法而已,如果没有文言实词词义的积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词汇的积累。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一、 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

15、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