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功效和作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8199494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的功效和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牡丹的功效和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牡丹的功效和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牡丹的功效和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牡丹的功效和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的功效和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丹的功效和作用牡丹的功效和作用 1、牡丹的食用功效牡丹除了可以供人观赏以外,还可以供人类食用,早在中国 古代年间的书籍中就有牡丹可以食用的记载,牡丹的食用方法有 很多,可以用蜜浸后食用,也可以制成牡丹酒或者蒸制后食用。 牡丹中有多种维生素的氨基酸,人们食用以后能起到美容养颜和 活血的重要作用。2、牡丹可以抗癌抗止血牡丹不但花色美丽,它的根皮也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可以 入药,是一种功效出色的中药材,可以入肾经和肝经,活血化瘀 和清热凉血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平时可以用于人类外伤出血的跌 打肿痛的治疗,另外牡丹根皮中还有天然抗癌物质,人类使用以 后能让癌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3、牡丹花可以调经活血牡丹

2、不但根皮可以入药,牡丹花也可以入药,这种花中有大 量的黄芪苷存在,它是天然的活血成分,它们进入人体以后能活 血调经,特别适合女性食用,对女性的月经不调治疗作用特别明 显。牡丹的药用价值药用栽培者品种单调,花多为白色。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 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李时珍谓“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还认为 野生单瓣者入药为好,人工为观赏栽培的重瓣者气味不纯,不可 药用。13丹皮以安徽、四川产量大,安徽铜陵凤凰山为牡丹皮之乡, 所产丹皮质最佳,习称凤丹。丹皮以皮厚、肉质、断面色白、粉 性足、香气浓、亮星多者为佳。药材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 的裂缝

3、,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 5-20 厘米,直径 0.5-1.2 厘米, 厚 1-4 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 常见发亮的结晶(亮星,牡丹酚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 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饮片为淡粉红 色弯月状或环状薄片。13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 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 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等证。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 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 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

4、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 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应用时应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 经过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黄芪苷,除观赏外还可入药,用于调经 活血。牡丹的植物文化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 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 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 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 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 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 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 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

5、民族的一般特征, 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 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 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 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 3000 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 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 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 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 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 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 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 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 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 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 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 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 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 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 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 数见不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